●大醫院像一臺臺巨大的“抽水機”,把基層的病人都“抽”走了,無論闌尾炎還是腸息肉,只要有床位,統統都收治。這就如同一條河流,上游用大壩把水截住了,下游河道自然就會干枯
最近,一位農村親戚結腸上長了點息肉,需要做一個小手術。一打聽,鄉鎮衛生院做不了,而縣醫院的醫生又太年輕。于是,他干脆直奔省城三甲醫院。雖然多花了錢,但落個心里踏實。
近年來,許多大醫院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大小通吃,薄利多銷。無論闌尾炎還是腸息肉,只要有床位,統統都收治。憑借強大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大醫院的門診和住院人數直線上升。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減少,醫院門診量增加,醫院門診量增速快于基層門診量,病人依然向高級別醫院集中,居民就醫流向沒有明顯改善。有人說,大醫院就像一臺臺巨大的“抽水機”,把基層的病人都“抽”走了。省醫院搶縣醫院的病人,縣醫院搶鄉鎮衛生院的病人,鄉鎮衛生院處境尷尬。這就如同一條河流,上游用大壩把水截住了,下游河道自然就干枯了。
大醫院變成“抽水機”,受沖擊最大的就是鄉鎮衛生院。隨著病人越來越少,鄉鎮衛生院的診療能力也在退化。很多醫生擔心技術荒廢,想方設法“求上流”。于是,鄉鎮衛生院成了一塊人才“跳板”,能飛的飛,能跑的跑。大學生沖著編制來,有了編制馬上走。由于好醫生越來越少,居民對鄉鎮衛生院也漸漸失去信任,形成惡性循環。
鄉鎮衛生院的衰落,除了受大醫院“虹吸效應”影響,還與僵化的管理體制有關。目前,政府對鄉鎮衛生院的考核偏重公共衛生,忽視了基本醫療,導致醫生整天忙著填表建檔,把公共衛生當成“主業”,把基本醫療當成了“副業”。同時,鄉鎮衛生院全部“吃皇糧”,政府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所有收入全部上繳,醫生工資總額封頂,干多干少差不多。結果,醫生看病的積極性銳減,除了感冒發燒外,對病情稍重一點的患者馬上轉到縣醫院。
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功能萎縮,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只有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解放生產力。鄉鎮衛生院要想留住病人,必須強化基本醫療功能,鼓勵醫生多勞多得。例如,廢除收支兩條線,讓鄉鎮衛生院擁有更多的自主經營權和分配權;不再限定只能使用基本藥物,根據病人需要配備藥物;放寬手術等級限制,允許鄉鎮衛生院因地制宜開展更多手術等。如果同樣一個病,基層醫生和大醫院醫生的診斷與處理大致相似,病人自然更愿意在家門口看病,而不必千里迢迢去大醫院。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讓九成病人留在縣域內,是我國醫改的重要目標之一。大醫院看常見病,無異于“殺雞用牛刀”,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也加劇了看病難看病貴。把縣域醫療做強做大,織牢農村三級醫療網的“網底”,尤其是激活鄉鎮衛生院的“潛能細胞”,有望讓更多的鄉村病人從“爭上游”變為“向下流”。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