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細長的手術鑷子出現在眼前,鑷子尖夾著一枚線頭,線頭迅速往一把手術用的分離鉤上一勾,一根線從一條被游離出來的動脈底下穿過,打結、剪斷。幾名醫學生不約而同地壓低了嗓音贊嘆:“漂亮!”
7月12日,記者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觀摩了一場采用虛擬現實技術(VR)實施的3D兒童肝移植手術。在這臺特別的手術中,有3個瞬間令人印象深刻。
“再近一點?鏡頭要鉆進肚子里了”
手術從8時開始,主刀醫生是仁濟醫院副院長、肝臟外科主任夏強,他的小患者是一名來自陜西省、出生僅7個月的嬰兒,由于嚴重的膽道閉鎖,只有及時接受肝移植才能挽救她的小生命。患兒的媽媽毫不猶豫捐出自己的肝臟。
手術開始,鏡頭不斷推進,夏強先為患兒媽媽取肝。腹腔被打開后,在兩把腹腔拉鉤的固定下,深紅色的肝臟出現在眼前。如果說3D技術能讓人“看”得更清楚,那么加上VR技術,就是讓人完全“進入”手術現場了。
“鏡頭再推近一點。”與記者一同觀摩的住院總醫師、夏強的學生何康對著連接手術室的話筒說。“可以。”夏強在手術室回復,隨即,身邊助手將鏡頭向前推——此時,眼前仿佛出現一個“峽谷”,正中的肝臟如同一座即將被“劈”開的山脈。而這座“山”里埋藏著不可輕易觸碰的“火線”——它們分別是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總管。它們必須被小心翼翼地游離并結扎,一點點疏漏或“動作粗暴”,就會導致大出血甚至更嚴重的后遺癥。
肝動脈極細,埋藏在邊緣位置,夏強一次又一次輕輕地挑撥,終于讓它露出了蹤跡。“能不能再近一點?”何康問,教學室十幾名醫學生同時“響應”,他們看得入了迷。“再近一點?鏡頭要鉆進肚子里了!”耳邊傳來夏強的聲音,何康他們不好意思地笑了。
肚皮上跳動的“頭發絲”
用消毒膜包裹覆蓋的肚子上,為什么總是跳躍著一兩根“頭發絲”?原來,這“頭發絲”是手術專用縫線。一般手術用的是“0號”縫線已經比頭發絲還細,而肝移植手術中用于結扎血管的縫線則是“7-0”,它比“頭發絲”要細10倍,手術中真正需要醫生“明察秋毫”。
患兒媽媽的左外葉肝臟被離斷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竟然看不見出血!而與之相應的是醫生的“超級忙碌”:電刀,就像小雞啄米那樣不斷輕點、迅速止血;吸引器,如同吸塵器快速干凈地吸走血水;鑷子、分離鉤與“頭發絲”變魔術一般嗖嗖搞定血管與膽管……在一聲聲“漂亮”的贊嘆聲中,3個小時取肝順利完成。
“以前我們看手術轉播,只能看到術野圖像,也就是主刀醫生視野范圍內的圖像,但現在有VR技術,我們可以對手術室全景和術野圖像進行適時轉換,除了主刀醫生的主觀視角外,我們有自己的旁觀視角。”何康說,“比如游離動脈血管時,主刀醫生和助手是如何巧妙配合的;有出血的情況,什么時候上紗布、什么時候用吸引器;甚至手術過程中還能看到患者的監測情況,這對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高難度手術的技巧很有幫助”。
“190克有多重?”
雪白的手術乳膠手套,托著一塊成人手掌大小的供肝。
手術室里,兩組人分頭行動,井然有序。一組人負責對供肝者的腹腔進行手術縫合,另一組人則在夏強帶領下,立即將供肝移植進入患兒的體內。前半場,夏強是“開山者”,后半場,他則成了“接線工”。還是這4條“線路”,一條也錯不得,必須“門當戶對”。
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患兒細小的脈管結構一覽無遺。“你看,這解剖層次多么分明!”何康說,“對于我們醫學生而言,手術操作流程早在教科書上背得滾瓜爛熟,重要的是手術中的細節如何把握。比如,成人的肝臟動脈與膽管如何跟患兒的進行吻合,要知道,它們的直徑都只有1毫米左右,怎么才能做得完美?”在他們眼中,夏強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手勢,都值得被“刻錄”。14時,媽媽的供肝,順利與孩子的身體對接。
第一次VR教學,夏強一下手術臺,就來跟學生們討論。“在過去,進行這樣一場手術,最多只能有不超過10名醫生在手術室里觀摩學習,但現在VR技術讓手術過程以更清晰的方式展現給更多醫生,那些沒有機會進入手術室的低年資醫生和醫學生也能夠觀摩學習手術。”夏強說。
來自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學生高澤安告訴記者,在美國也有VR教學,但是:“這么完整清晰地觀摩一臺肝移植手術,這還是第一次,感覺太震撼了!”
“這塊供肝,有多重?”記者問夏強。“大約190克。”夏強說。“190克究竟是多重?”這一回,夏強想了想,回答:“太重了,無法衡量。”(宋瓊芳 胡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