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我國實現了從局部探索到全面實施的歷史性跨越。住培制度實施兩年多來成效初現,卻也頻遭吐槽,多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全新的國家制度將給我國醫學人才培養和醫療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這個國際通行的做法在我國又遭遇了哪些阻礙?住培制度要實現“叫好又叫座”需在哪里發力突圍?從今日起,本報將刊出聚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系列報道。
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總體規劃,2015年,全國各省市全面啟動住培工作;到2020年前,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必須在國家認定的培訓基地完成3年規范化培訓,考核通過才能當醫生。住培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廣大的住培學員最有體會。
有學習的快樂,也有缺錢的煩惱
大連醫科大學神經內科專業碩士研究生梅青,2015年畢業后簽約北京市平谷區醫院,現在正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專業基地參加住培。經過幾個月的輪轉,梅青儼然已是病房的“小當家”,自己基本能獨當一面,還時常為新進科的進修醫生和實習生答疑解惑。
梅青說,在管病人的過程中,自己的臨床思維和溝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臨床工作雖然忙碌,有時要晚上10時多才能回家,但與讀研期間輪轉相比,見到的病種更多,學到的東西也多。比如,以失算、左右失認為特征的古茨曼綜合征,自己以前只在教科書上見過,沒想到在住培期間能遇到真正的病人。
“多學科會診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梅青說,上學時更多關注神經內科領域的疾病,真正到了臨床一線,才發現病人往往不只是單一疾病,同時還會伴有消化、心臟、感染等方面的問題。聽聽多科專家的意見,看他們如何綜合考慮患者整體情況,妥善處理治療矛盾,很受啟發。
但“錢不夠花”的苦惱也在困擾著27歲的梅青。梅青現在的月收入4000多元,宣武醫院為住培學員聯系了附近的招待所,可以享受每月700元房租的4人間,除去房租和日常開銷,每月所剩無幾。梅青和男友是大學同學,雙雙應聘到北京的醫院,眼看到了成家的年齡,但北京高昂的房價,讓兩個年輕人望而卻步。
“從最基本做起,踏踏實實挺好”
“對于定向醫學生來說,畢業后在服務期內的前3年,能在省級三甲醫院參加住培,真是太重要了。”已在住培基地培訓半年多的新鄉醫學院首屆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小石說,“如果我們本科畢業后直接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很難提高自己,或許一輩子都是鄉鎮衛生院現有的水平。通過住培,我們在所見的病種、醫患溝通、規范化操作、臨床用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2015年6月,小石畢業后按照協議被當地衛生局派遣到河南的一家鄉鎮衛生院服務6年,根據河南省的有關政策,前3年需到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參加住培。
小石說,他已經輪轉了康復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目前正在臨床技能實訓中心輪轉,主要學習臨床基本技能的規范化操作。“每個科室每月都有兩次教學查房、兩次小講座等學習活動,還會組織住院醫師教學沙龍。基地培訓管理和考核也都很嚴格,住培學員每個月都要向基地上交考核材料。”(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剛開始培訓時,小石和其他學員一樣都感覺提不起勁兒:住培學員就是干活的、不受重視,動手機會少,每天都做一些最基本的工作。
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小石慢慢感覺到,對于剛畢業的醫學生來說,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從臨床工作最基本的做起。對于一個高難度的手術,關鍵操作帶教老師是不會讓你做的;平時,帶教老師工作也很繁忙,沒時間和學員過多交流,應該自己多學習、多觀察,慢慢體會、積累經驗,不能好高騖遠。
對于定向住培生來說,待遇過低也是一大槽點。小石說,他所在的培訓基地待遇不錯,每月的收入包括省財政專項補助1000元,住培基地發放的包括國家補助在內的2500元,再加上派出單位發的1200多元。此外,基地住宿全免費,條件較好。不過,對于住培生來說,國家和省級補助是一樣的,基地補助和派出單位的工資則各有不同。在其他基地的同學,大部分每月派出單位的工資只有685元,超過1000元的寥寥無幾,有些派出單位擔心大家住培后不回去,甚至在住培期間不發工資,而是要求3年住培完成后一次性補發。
期望學到真本事、寬與專結合更好
采訪中,很多碩士、博士學歷的住培學員對于住培制度也提出了不同的聲音:一些輪轉科室把學員當成廉價勞動力,“只用不教”,導致一些外科住院醫師培訓結束后,仍然沒有在老師指導下完成過最基本的闌尾手術。一些醫院的上級醫師也表示,許多住院醫師住培結束返回醫院后,不能獨立承擔工作,甚至還不如以前本院自己培養出來的醫生實際工作能力強。
作為住培制度推廣后,研究生學習和住培并軌的學員,小王已在規培基地培訓了1年半。至今,她都清晰記得自己第一次作為第一助手參與手術的場景。那是2015年臘月里最后一個手術日,所有進修醫生已回家,只剩下幾位規培住院醫師。外科帶教老師看到幾張年輕的面孔仍都守在手術室里,自己也會心一笑。他理解這些年輕人的渴望,于是一步一步帶著小王完成了手術,其余幾位同學也頭一回得到了縫合傷口的機會。等到華燈初上,他們走出手術室,幾名年輕人甚至激動地掉下眼淚。
小王說,這次手術也是她迄今唯一真正上手參與手術。平日里,住培生更多的只是拉鉤、釘皮、接送患者。對于前不久網上曝光的某醫院科室謝絕實習、住培、進修醫生使用科室飲水機的事件,小王也表示,這種“內外有別”對于住培生并不陌生。有的帶教老師有意無意會給本科室的住院醫師更多機會,接送患者等雜活則全部交給輪轉的住院醫生。“在醫院里,我們都是‘外來戶’。”
一些碩士、博士學歷的住培學員則提出自己的希望,即輪轉計劃能夠進一步結合專業特點進行安排,讓寬與專更好結合。心臟外科博士小馬對記者說,住培是為了拓寬知識面,給住院醫師打基礎,自己最應該輪轉的科室包括心內科、腎內科、介入科,現在這些科室的輪轉時間偏少。神經外科博士小劉則表示,他非常需要輪轉神經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影像科等,但目前的住培方案還是以普外科和骨科為主的大鍋飯模式。(譚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