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0年以來,河南省息縣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改革,從解決“過度檢查、過度用藥”入手,實施臨床路徑下按病種、病情分類綜合支付,根據臨床路徑實施協作醫療,對病人實行全程健康管理,初步探索出農村衛生改革新模式。
河南省息縣愛衛辦主任吳峻介紹,由于縣域經濟發展滯后,加之醫療衛生體制不健全。在醫改啟動前的2009年,息縣醫療衛生狀況堪憂,呈現出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滯后,醫療技術人員較少,業務素質、服務能力較低。部分群眾有病不愿留在當地醫院治療,基層衛生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公立醫院逐利性較強,醫療費用日益高企,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突出。
為此,河南省息縣重點實行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和協作醫療,從篩選改革病種,制定本土化臨床路徑;合理分組、談判支付費用;研發信息系統,提高監管效率;協作醫療;和績效考核五個方面探索衛生改革新模式。
例如,對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前3年新農合住院病種、人次和費用進行統計分析,按照疾病譜順位,優先選擇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方案明確的病種,確定納入改革的病種范圍,先易后難,梯次推進,逐步擴大病種數量。目前,納入改革的病種從最初的31個達到379個,基本涵蓋了常見病、多發病。
在談判支付費用方面,根據每個病種的臨床表現輕重,制定A、B、C三組路徑,A組針對臨床表現單一的疾病,患者比例控制在70%以上;B組針對有較嚴重的合并癥,患者比例控制在20%以內;C組針對病情非常復雜或出現嚴重并發癥,原則上控制在10%以內。患者分組由首診醫生負責,科室主任和醫院首席質控員審核確認。各病種A、B組醫療費用實行定額管理,C組實行按項目付費。
息縣實施的臨床路徑管理按病種付費的舉措,破除了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提高了報銷比例,降低了就醫費用。該縣新農合縣級按病種起付線定為400元,按80%的比例報銷;鄉鎮起付線定為100元,按95%的比例報銷,2016年按病種分級診療的病種取消起付線。起付線比其他同級醫院低100元,理論補償比高5%,實際補償比高4%,切實減輕了群眾的就醫負擔。以急性闌尾炎為例,改革前,在該縣人民醫院住院需要花費3400元,扣除報銷,需要患者自付1180元,實施綜合支付制度改革后,病人只需交押金自付900元,住院費用由原來的3400元降低到現在的2900元,平均比周邊縣區低了456元。
“通過改革,病人流向更加理性有序,甚至有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舍近求遠,回到息縣看病就醫。大病到醫院、小病到基層、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眳蔷f。(王宇鵬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