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營養報告》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 (曾璇)6月17日,中國營養學會在京召開《2016年全球營養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來自中國及相鄰亞洲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國內外相關行業政策制定者、營養專家等參加了此次會議。
這份《報告》同時在全球七大城市發布,《報告》指出,在可獲得相關數據的國家中,有44%的國家(129個國家中有57個國家)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營養不良和成人超重、肥胖的挑戰,盡管一些國家的情況稍有改善,但全球整體發展趨勢仍不容樂觀。
世界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營養不良
《全球營養報告》聯合主席Emorn Udomkesmalee博士在發布會上介紹了《2016年全球營養報告》的主要調查結果,同時探討了對亞洲國家的啟示,其指出,“世界上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營養不良,除了營養不良、發育遲緩、消瘦及微量營養素缺乏癥,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肥胖和超重率繼續上升。”
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張志強在講話中提出,營養工作亟待全面的政府支持。他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就已經實施了多項政策并啟動了若干層面的營養干預項目,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國家統計數據顯示,這些政策和干預項目成效顯著,為其它面臨相同問題的亞洲國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近半國家要同時對抗營養不良及肥胖、超重問題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及本次發布會聯合發起人楊月欣博士在發言中分析了世界近一半國家背負的“雙重負擔”(同時對抗營養不良及肥胖/超重)的問題。她指出,“通常所認為的營養不良僅僅指的是成人和兒童營養不足。然而,新《報告》發現,目前世界各國必須戰勝的是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
楊月欣還指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日漸加劇的營養相關慢性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的挑戰,并開始著手采取相關行動。例如,一個月前發布了新版《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其中提出了每日鹽、糖的攝入量上限。”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正在努力解決五歲以下兒童的發育遲緩及消瘦的問題,并同時開始對五歲以下兒童的肥胖問題采取行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我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還面臨降低貧血率、增加純母乳喂養率、減少成年人超重肥胖及預防和治療營養相關慢性病(如糖尿病)等各項挑戰。
《報告》同時提供了近年來中國在營養不良研究方面的投入數據。例如,“2000年肥胖及肥胖相關的飲食和運動模式的成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8%,預計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會上升至8.73%。在中國,確診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將消耗年收入的16.3%,而高收入家庭年收入的14.3%都將被消耗在各種形式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療上。”
消除營養不良 需多部門協同合作
《報告》提出了采取跨部門方法來解決營養不良問題的必要性。農業、教育、社會保障、健康和水、清潔衛生等部門是維持良好營養狀況的重要驅動因素。Emorn博士在主持專家討論會時指出,“非洲和亞洲30%以上的政府支出分配給這五大部門。如果這些部門的支出能更好更高效地用于維持良好營養狀況,那么其將對非洲和亞洲地區的營養不良問題產生積極改變。”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賴建強贊同Emorn博士的觀點,并指出“消除營養不良的成功有賴于多部門協同合作”。同時他強調了對營養政策和干預措施的評估是消除營養不良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衛生營養水環境處處長謝若博博士認為,“五歲以下兒童的營養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口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他倡議各國增加針對幼兒的營養政策和干預措施,“以實現2030年消除營養不良的目標”。
發布會上,來自中國、印度、聯合國兒基會、扶貧基金會的專家組認真探討并分析了《報告》及其對亞洲國家的啟示。專家論壇中,他們討論了社會發展和營養之間的關聯,并由此強調了消除營養不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