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6日電 (曾璇) 3月5日,由人民網健康和健康時報社聯合舉辦的“健康中國人·全國兩會健康E客廳”系列圓桌論壇進入第四場——“中醫藥發展”專場。
當日E題: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大家知道中醫藥素以“簡、便、驗、廉”著稱,民眾喜歡看中醫,但是中醫的供給服務跟不上,民眾看中醫難,看好中醫更難,如何有效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如何更好地發展中醫藥產業?這把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到底怎么用?
短短兩個小時的自由訪談,讓與會嘉賓暢所欲言。
健康中國人·全國兩會健康E客廳客人名單
當日嘉賓主持:
王君平:人民日報記者
當日“客人”:
張伯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曹洪欣: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
楊金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臺港澳中醫藥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王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張其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溫建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
林凡儒: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副會長、翔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各方觀點集錦】
張伯禮:
·中醫醫療機構,特別是大醫院的院長們要解放思想,放開醫生多點執業,不要怕自己的醫生到別的醫院去,加強制度管理,給醫生一個寬松的條件。
·應該加大臨床醫生培養的力度,培養一些懂中醫、高水平的中醫。
·呼吁廣大的患者不要迷信大醫院,基層也有好中醫。
·價格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收費標準過低不足以抵償人的付出。建議中醫西醫診療費用都要適度提高,比如中醫針灸按摩這樣手法的費用,這種手法不但是體力更是智力的付出,此外還有幾十年經驗的積累。
·中醫師應加強考核,標準要從嚴從高。
· 建議加強傳統知識保護名錄制度的確立。希望在中醫藥方面強化專利意識,更多的通過古老的方子,通過擴大適應癥、工藝、技術申請專利保護我國的中醫藥。
曹洪欣:
·為減少人民群眾對中醫的困惑,應對中醫從業人員進行分類。建議中醫應該分四類。第一類是大師級;第二類為教授級、專家級;第三類是醫師級;第四類是技師級。
·中醫藥立法,首先,保護中醫藥發展;其次,應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和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再次,規范中醫藥的行為;最后,促進中醫藥的健康發展。
楊金生:
·有人問滿大街的按摩理療、電視上的節目是中醫嗎?我認為,不是中醫,中醫是有醫療資質從事醫療服務的人,因此要區分中醫養生、中醫保健、中醫醫療的概念。
·中醫人要說讓民眾能聽懂的話,現在沒有這個文化土壤,中醫所說的陰、陽、寒、濕,現在年輕人聽不懂,培養文化土壤非常重要。
·中醫要規范宣傳,有一個范圍,既不能擴大范圍,也不能夸大效果。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而鑰匙的核心就是認知的思維方式。
·中醫藥立法要跟其他醫療衛生相關的法律構成一個法律體系,不要把中醫藥法單獨理解。
王健:
·對疑難雜癥的態度要客觀,因為醫學不是萬能的,任何一個方法任何一個醫學都有適應和不及的技術。
·中醫發展不能只是“兩頭好”,應加強中間的科研環節,研究如何繼承古人好的方法或者方藥。中間環節,包括頂層設計、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手段、評價、標準等。
溫建民:
·希望法學界對中醫的法律保護方面做研究,來助力中醫能夠更好的發展。
·因不合理的價格導致某些中醫技術即將失傳,這會增加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張其成:
·中醫藥文化不是獨立的,它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就是“心”、“手”、“臉”。所謂中醫藥文化的“心”就是中醫的核心價值、思維方式,這是中醫的靈魂;所謂“手”,就是指中醫自古以來的診療方法,在中醫院里也可以表現為規章制度;所謂“臉”就是中醫的品牌形象。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當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保證中醫藥文化不能缺位——第一,中醫院對中醫藥文化不能缺位;第二,中醫人要有中醫的信念以及中醫的思維,還要有大醫精誠的醫德。第三,民眾百姓要對中醫藥文化有所認知,逐漸形成一種符合陰陽調和的生活方式;第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和推廣。
林凡儒:
·發揮好中醫藥產業的作用,應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要提高中醫的學術地位和相關待遇,以及全民對于中醫的認可程度。
·要引導中醫藥企業,特別是中藥企業如何種植中藥材,要推動中藥材的標準種植。
·中藥材的種植可以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這樣既能夠解決中藥材的種植問題,又可以解決偏遠地區的“精準扶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