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治理微信謠言,就要將用戶自身、運營者、監管者聯合起來,建立健全全面協調的綜合治理機制
近日,一條“潔廁塊致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瘋轉,讓大家慌了神,也著實讓大家惡心了一把,該微信中講述了一個虛假的“物理學原理”:馬桶污水會反流進自來水系統,平時大家吃的可能是馬桶“反流”水。經媒體多方核實,確定這又是一起網絡謠言。
“潔廁塊致癌”之所以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廣泛關注,因為它涉及公眾生活安全問題。據中國新媒體安全發展報告統計,微信謠言中有六成是食品、環境在內的生活安全議題,與人體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生活安全無疑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所以更能抓住人的眼球。并且,這種謠言的傳播動機和傳播內容往往看似是“利他”的,說白了就是“我可是為你好喲,信不信由你”。
此類微信謠言往往還打著“科學”的大旗。對于造謠者來說,越是具有科學含量的謠言越容易讓人相信;對于信謠者來說,越是模糊的信息越容易導致謠言。這些謠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因為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專有名詞或統計數字。其實,這種微信謠言往往是在玩偷換概念,移花接木。一說有毒性,馬上說“會死人”;一說有輻射,馬上說“會致癌”。
微信朋友圈是網絡生活中的“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中的信息傳播具有“事關切身利益,需與好友分享”的特征,造謠者通過制造虛假信息來構建自己博學、多知的形象,在微信危言聳聽嚇人半死的同時,最后還不免加上這句:“為了你與家人的安全,趕緊轉發”;而傳謠者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作用下,糊糊涂涂地就跟風轉發了,殊不知卻成了謠言的傳聲筒。
“熟人社會”中的這種傳播,更類似于現實社會中的“口口相傳”,私密化的互動情境,使得外部力量的監控和引導很難介入。微信謠言雖然傳播強度不大,但沉淀時間卻很長,無法及時預警和有針對性辟謠。要治理微信謠言,就要將用戶自身、運營者、監管者聯合起來,建立健全全面協調的綜合治理機制。
用戶自身要增強其自我管理和辨別謠言能力,克服盲從心理,不要盲目跟風;運營者要構建微信平臺的應急處置機制,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采取刪除不實信息、限制轉發甚至停封微信賬號措施,避免謠言進一步擴散;對于政府監管來說,要加強對微信公眾號的管理,及時“辟謠”,并對造謠者依法打擊,逐步實現網絡空間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