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其依據的是中醫的“以臟補臟”學說。傳統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氣”構成的,相類似的“氣”由于“志趣相投”,能夠相互感應。這種思想滲透到醫學中,就產生了以臟補臟的理論。
在古代文獻中,確實有很多使用動物臟器治病的實例,如《千金方》中就記載了用鹿的甲狀腺治療人甲狀腺疾病。除此以外,古代方劑中經常可以看到豬心、羊肝之類的動物臟器,可見以臟補臟的方法已經實踐了千年以上,其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如果過于迷信以臟補臟就會出現問題。首先,中醫的治療方法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補法只是其中一種,不能見某一臟器有病就用相應的動物器官來補。其實,古人將動物臟器入藥也未必都是用來補的,更多的時候是靠它的親和力起到類似“引子”的作用。其次,中醫治病更注重臟器的功能而不是物質。比如肝陰不足,要用地黃、白芍來涵養陽氣;如果肝陽不足,就用桂枝、干姜幫助氣機的升達。在這兩種情況下,用羊肝、豬肝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最后,補臟有深淺之分,真正的精微物質不可能通過外界簡單地補入。
總之,以臟補臟可以偶爾使用,但絕不是養生的正途。真正的補益要靠自身,平時注意調節情志、規律作息、合理飲食、節制房事等,機體就會產生精氣。精氣的產生有賴于全身每個細胞的參與,最后匯集成大江大河。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明白,“不補之補”才是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