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5月22日電 近日,2015中國非公立醫療創新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會議研討了在大健康和互聯網+時代,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的變化和創新。
論壇上,醫療機構管理有關部門負責人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國家發展非公立醫療的政策與健康服務業的規劃。據論壇主持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介紹,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5〕14號)。明確了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并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與此同時,國家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以合資合作的方式共同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個體診所的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等。這必將有力地推動社會力量舉辦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郝德明同時指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要以一個重點、兩個推進、三個調研、 四個輸送、五個平臺為工作重點。以促進行業自律和誠信經營為重點。推進社會辦醫和推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規范化管理。針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薄弱環節,為非公立醫療機構輸送科學管理、學術研究、醫療技術和衛生人才。依托信息化、網絡化手段,建立五大信息平臺。分別是,建設面向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網上藥品器械設備信息查詢平臺,為全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建立一個正規渠道,比價格、質量,提高產品服務;建立網上征信直報與誠信評價平臺;建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臨床診療數據交換中心共享平臺;根據醫生多點執業所帶來的醫療執業風險的增加,建設一個醫治險、意外險和病人大病保險“三險合一”的醫療保險平臺。
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善聯教授指出,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和重要的支柱產業,具有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具有拉動內需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近年來,國家多次發布文件,加大扶持健康產業發展力度,而其中,積極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是重要組成部分。胡善聯說,我國已經出臺多項鼓勵發展非公機構的系列政策,促進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但我國民營醫療機構的現狀依然是多、小、散,國家支持民營醫療機構的政策(醫保、價格、稅收、補貼、人才、專科發展) 還有待于進一步落實,現實境遇下,非公立醫院的服務質量、安全、行為規范和誠信態度是社會和民眾的主要詬病,在政府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和目標中還沒有確立應有的地位。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在觀念意識、人力資源、待遇補貼、稅收負擔、機構審批、技術準入和職稱評審等方面的差距亟待彌合。
作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代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院長劉峰在論壇上指出,近幾年,我國鼓勵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政策利好,非公立醫療行業炙手可熱。他說,目前我國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總數基本持平,而總診療人次和住院人數相比卻為9:1,目前非公立醫院不缺資本,其可持續發展需要突破資源限制、人才匱乏需要管理機制創新。劉峰說,綜合性民營醫院的競爭是人的競爭,該院為了突破民營醫院人才建設的困境,將醫院人才建設劃分為3個“五年規劃”,在前5年的醫院成長期,以人才引進為主;在中間5年的醫院成熟期,以培育為主、引進為輔;而在后期醫院發展期,將以人才結構優化、集聚和儲備作為人才建設重點。
論壇上,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賈莉、北京三博腦科醫院院長張陽及河南省民營醫院協會會長、鄭州玖橋醫療集團董事長王新生以本院發展為例,介紹了非公立?漆t療機構連鎖化發展探索和社會辦醫實踐經驗。上海復星醫藥集團醫療服務管委會主任助理景宗仁、菩提醫療健康管理集團運營長(COO)林振坤介紹了我國醫療服務業投資機遇與路徑選擇。與會人員圍繞依法治國、發展非公立醫療、鼓勵社會辦醫等熱點,通過政策解讀、趨勢分析、創新模式和最佳實踐案例分享等,就進一步推進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構建多元化辦醫格局以及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創新創業投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