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數據的總體發展方向是,在未病先防,即防病變方面的醫療管理與健康管理數據的有效利用。
當現代信息化系統與古老的中醫結合,會是什么樣子?當21世紀信息化設備進入中醫醫院的時候,會發生什么?當大數據與中醫醫院信息化結合,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將以經驗繼承與語義研究為特色,以中醫診斷、中醫辨證、中醫立法、草藥處方處理、中醫特色診療指標為特殊處理點。
中醫院信息化難點多
如今,幾乎每一所醫院都在信息化的路上行走著。談及總體特點,首當其沖的當然是信息系統數量多——中醫系統、西醫系統、科研系統,讓人目不暇接,偶爾難免有些弄混。
第二條特點:與建設相對完善的HIS系統比較起來,醫技業務系統的建設相對落后,經常出現無法匹配,影響工作效率。第三,目前并不是所有醫院都用了電子病歷系統,實施的醫院相對較少。最后,依各地經濟發展、醫療水平差異,各醫院的信息化水平差異較大。
所以,若要歸納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困難有很多。主要困難:在人力、財力方面,呈現為人員短缺,總體投入少,資金不足;在政策性調整方面,醫改問題、居民健康卡的設置與使用問題,還有包括中醫局、衛生局、醫管局、大學、科學院在內的各級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都不容易;還有信息安全、標準化問題。
醫政工作方面,必須要考慮到對醫療工作以及醫生的教育進行調整。比如說,辨證符合率,電子病歷的復制黏貼等等。門診量、中醫治療率、醫囑的規范化及分類、處方處理等等中醫統計工作也需要花費更多心思。
中醫大數據重在防病變
所謂大數據,不是數量大就是大數據。我們不僅需要更大規模的數據,還需要更多樣化的數據,更實時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
來自中國計算協會2013年大數據白皮書的數據顯示,80位行業專家進行不計名投票,前四名分別是互聯網、電子商務(60票),金融(34票),第三名就是健康醫療(31票)。可以說,健康醫療在未來大數據應用中具有重大價值。
目前,中醫醫院信息系統,確實與大數據存在一些矛盾。具體表現在:院內系統尚存信息孤島,行業存在信息煙囪,系統平臺化建設落后;專業人員短缺及投入少,造成安全措施簡單,以物理隔離為主;中醫體征的采集設備尚無標準的采集及記錄規范,造成數據采集困難。特別是前兩點,又會造成不同業務系統之間、醫療數據和健康數據之間數據流中斷。
未來,中醫大數據的總體發展方向是,在未病先防,即防病變方面的醫療管理與健康管理數據的有效利用。這主要發生在購物、飲食、生活起居、生理指標,中醫體征以及醫療數據等領域。
中醫大數據實現手段,一定要注意整體觀念,即醫院信息系統的平臺化整合建設。還有天人合一,要打破與互聯網的隔離。此外,中醫健康管理的規范化和合理性,也是必須要注意的問題。要提高行業的規范化,要加強合理性——信息技術可實現、實際可操作、符合中醫基礎理論、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在可穿戴設備上,體現中醫特色。
關鍵技術項目驚艷“首秀”獲追捧
“沒想到!沒想到!”
在2014年縣域衛生發展論壇上,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農村基本醫療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第一次公開亮相,讓很多縣域參會者為“意外”收獲了一場高檔大氣上檔次的“關鍵技術”分享盛宴,而驚喜萬分。項目也因此成為眾人追捧的“寵兒”。
大會由項目技術組組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尹嶺教授主持并擔任點評嘉賓。來自中國解放軍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8個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承擔的課題做演講和推介。同時,邀請32個示范縣中的代表分享參與項目的收獲與體會。
如此強大的的專家、技術陣容,吸引了約300名縣域的醫療衛生人員欣然赴會,側耳聆聽。會后,一大批縣域衛生醫療單位負責人紛紛主動找到項目相關負責人,希望該縣能得到在推廣關鍵技術項目的機會。場面火爆空前。
同時,關鍵技術項目也吸引了與會的2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尹嶺教授被包括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在內的多家媒體爭相采訪。
會場的火爆和熱烈,讓所有與會的課題負責人、研究員、示范縣代表,以及項目的評審專家為之感動和興奮。
“3年研究,各個課題歷盡坎坷與艱辛,但今天經歷這一刻,我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尹嶺表示,接下來,各個課題將繼續扎實推動項目進程,“即使結題了,工作不會斷,將加大推廣力度,爭取能在推廣的過程中,創造新的模式,惠及更多農村居民”。
三年研究修成正果
2011年,由科技部牽頭,教育部科技司組織正式啟動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農村醫療衛生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2012BAJ18B00)。項目旨在根據國家新醫改和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集成醫療衛生關鍵技術,并在農村開展綜合應用示范,解決農村老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
項目共設定八個課題,包括農村常見病規范化診療、急診救治、慢性病控制、心腦血管病防控、腫瘤中西醫結合治療、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營養健康,以及數字化醫療研究,分別由解放軍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大連大學專家承擔。
經過近3年的研究,項目集成了200多項醫療衛生關鍵技術,在10個縣進行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在全國32個縣示范推廣,為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項目為示范縣培養了一大批醫療衛生研究的專業隊伍和技術骨干,全面提升了示范縣的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水平。據不完全統計,在項目以及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搞得好的縣,縣外轉出率已經降到8%以下,在鄉鎮衛生院住院病人占總住院總數50%以上,有的村醫專業技術和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超過了一般鄉鎮衛生院。一些地方群眾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緩解。
2014年12月31日,項目將結題,隨后進入全國推廣研究成果和經驗階段。為了更好總結項目的研究成果,推廣集成的200多項醫療衛生關鍵技術和相關經驗,讓更廣大的農村受益,項目組特藉由第一屆中國縣域衛生發展論壇,同期舉辦“農村醫療衛生關鍵性技術與三級服務網即農村醫療衛生關鍵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結題匯報與推廣大會”。
在會議召開前,尹嶺就對此充滿期待并寄予厚望:“項目結題在即,總結經驗和成果并進行推廣,必要而迫切,希望通過大會能讓更多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各界人士,了解項目,支持項目,并積極參與到項目成果與經驗的推廣中去,讓更多適宜于農村醫療衛生的關鍵技術得到推廣和應用,回饋國家和社會,造福廣大農村百姓,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貢獻力量。”
課題大伽顯神通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CCU監護部副主任李玉峰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孫英賢教授,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主任李雪梅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內科主任賈立群教授;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趙德偉教授,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高萬林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分享平臺常務副主任尹嶺教授??
作為8個課題的負責人,這些大伽欣然拔冗出席關鍵技術推廣大會,并且登上講臺,將各自潛心研究三年的“成果精華”盡情推介給縣域基層與會者。
他們每個人都精心準備了演講PPT,最少的也有38張幻燈片,最多的達到120張幻燈片,他們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正是如此充足精心的準備讓我們得以窺見項目以及各個課題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技術和經驗——
農村腫瘤篩查與防治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課題:在河北磁縣、云南宣威、玉溪紅塔區等地開展肺癌、乳腺癌、宮頸癌、食管癌篩查和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形成了肺癌篩查的“宣威模式”,確診肺癌病例117例,早診檢出率達32%;形成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的“紅塔模式”,篩查人數4萬余人,確診乳腺癌病例19例、宮頸癌病例35人;為磁縣提供巴氏食管鏡下診斷和病例診斷的關鍵技術支持,填補了當地診斷的空白,提高了癌前病變早期發現率。同時,集成了6種腫瘤適宜化療方案關鍵技術、20項常見病放化療不良反應關鍵技術和10項中醫外治惡性腫瘤疑難并發癥關鍵技術。另外,在基層開展防癌科普宣教及基層醫生培訓,提高當地居民防癌意識。
農村常見病規范化診療和臨床路徑研究課題:結合縣、鄉、村各級醫療機構不同的特點和診治水平,就內、外、婦、兒23種農村常見病,分別制定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常見病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培養了千余適宜農村醫療條件的醫療人才,使得診斷、治療、康復、收費等標準化,縮短病程,節省費用,提升農村三級醫療機構常見病診治水平。如河北撫寧縣人民醫院通過實施規范化診療,使得醫院腹瀉患兒的住院天數縮短了3?4天;費用降低了二成多。
農村急診救治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課題:通過研究完善和普及急診救治技術和流程,創建了以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為核心的新型農村急診救治體系,最大限度地縮短了急救服務半徑,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在示范縣,鄉鎮衛生院可以完成以往由縣醫院完成的部分初級急診急救;村醫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心肺復蘇等急診急救措施。一些縣的急救病人死亡率下降了70%。
農村慢性病控制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課題:開展技術骨干駐扎式研究與支援,制定了適合三級醫療機構的分層《農村常見慢性病診療規范和臨床路徑》,培養了千余名適合農村醫療條件的當地慢性病專業人才,使慢病診治重心下移,解決農民的慢性病看病難的問題;篩選出5000余例常見慢性病患者,并通過規范化的健康宣教,增進了農民的慢性病防治意識。
農村心腦血管病防治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課題:在5000人中調查了高血壓、超重肥胖、血脂異常、血糖、心律失常、冠心病事件、腦卒中的患病率;以縣鄉醫療機構為主要對象,制定了《中國農村心腦血管病防治診療規范及診療路徑》;遴選低價高效抗高血壓治療方案;培訓了200名農村心腦血管病專業人員。
農村數字醫療儀器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完成《農村六大類常用數字醫療儀器的質量標準》研究;制定《農村數字醫療儀器操作規范和維護管理辦法》;研發可靠、廉價的便攜式、多功能、數字化醫療設備;解決農村數字醫療儀器數據采集、傳輸和存儲的關鍵技術;培訓農村數字醫療儀器的使用和維護專業人才;完成示范縣臨床診斷設備數字化升級改造、遠程醫療系統建設。
農村重點人群營養健康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課題:針對農村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精神病患者五類人群的營養健康現狀及需求進行調研,獲得25398份數據,集成了21項農村重點人群營養健康關鍵技術;培養社區、鄉村營養健康醫務工作骨干300余人,人群營養健康課題組在寧夏西吉縣開展的重點人群營養健康工作,逐步解決了包括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在內的營養健康問題。
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綜合示范研究課題:在全國推廣農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將心腦血管病、急診救治、腫瘤防治和遠程醫學等當地急需的關鍵技術推廣到農村;培養了一支1400余人的從事農村基本醫療衛生關鍵技術研究隊伍和技術骨干。
示范縣成全國“示范”
“在這個項目中,最受累的是課題負責人和研究人員,真正受益的是我們醫院和醫生。”河北撫寧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國勝代表示范縣道出了心底里的那份感激與自豪。
在此次大會上,8個課題從32個示范縣中,各選出1個示范縣代表發言,談各個縣以及個人參與項目課題的經驗、經歷和收獲。幾乎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項目、課題的感激之情,還有因為參與課題成長后的自豪。
張國勝代表常見病課題示范縣發言,細數課題給該醫院帶來的變化:撫寧縣常見病的規范診治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據初步統計,通過規范診治,醫院腹瀉患兒的住院天數由原來7?10天降到3?7天;費用降低了20?30%。醫務人員的科研意識以及科研能力也提高了,醫院有兩名參與課題的醫師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了4篇論文,非常難得。同時,課題專家還給醫院提供了專科幫扶,幫助建立遠程會診系統,讓醫院的重大疑難疾病診治能力也提高不少,增強了縣醫院留住更多患者的信心。
遼寧省大洼縣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吳霰介紹,盡管大洼縣風景優美,但長期以來,醫療衛生急診救治投入不足,急救設備簡陋,急救技術落后,急救人才短缺。導致農村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低、死亡率高。但通過參與課題,該縣的急診救治水平提高了,幾乎每個村醫都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心肺復蘇等急診急救。通過這一急救新體系,大洼縣急診死亡人數從300余人/年下降到了70余人/年。
“這一改變是大洼人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幅度提升了百姓對縣醫院的信任度。” 吳霰感慨。
“一年里,農村腫瘤篩查與防治課題組通過培訓內鏡及病例醫生,幫助我們完成了2398例篩查,經中日友好醫院復診,確診了15例食管癌患者;對78例食管低級別上皮肉瘤變患者進行中藥的阻斷干預??”河北磁縣腫瘤醫院院長陳東方表示,賈立群教授在磁縣開展的巴氏食管鏡下診斷和病例診斷的關鍵技術,不僅填補了當地診斷的空白,而且為防癌治癌進行了切實探索。
他同時也真切希望磁縣能參與慢性病課題,更好地防治高血壓等慢性病,希望課題能開展多學科合作和協作,把所有項目的成果綜合利用起來,加以轉化,利于民。
“我們最稀罕這技術”
在長達4個小時的會議中,青陽縣衛生局局長陳偉民始終在認真傾聽、不停記錄。一散會,他就扔下筆記,一個箭步沖到尹嶺面前,掏出名片,激動而真誠地申請加入到推廣縣的行列。
“說實在的,我第一次見到這樣貼近我們農村的國家級的醫療衛生關鍵技術。陳偉民說,青陽縣曾經按照國家衛生部門的要求,在當地醫院推行臨床路徑,但最后因為不符合當地情況而推行不下去。而項目的8個課題都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示范縣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縣、鄉、村各自的診療規范,這種“量身訂制”又吸取了大醫院精華的“臨床路徑”,讓人艷羨。
“沒有搶到先機已經很遺憾,爭取關鍵技術項目在我們縣推廣的機會是絕對不能丟了。”陳偉民有種誓在必得的堅定。
同樣“垂涎”項目的還有安徽金塞縣中醫醫院院長孫大國。在會議期間,他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向項目相關負責人表達希望項目將該縣納入推廣縣的愿望。而他的表述也很簡單明了:“這些技術接地氣,正是提高基層診療能力最需要的,我們最稀罕!”
還有安徽多家縣醫院當天就要拉著項目和課題的專家到自己縣里去考察,大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架勢。
“參會者的熱情確實出乎我們意料,也讓我們激動。”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楊新階透露,目前,已經有十多個縣、縣衛生局和縣醫院,向項目辦表達了加入推廣縣的想法。對于所有的申請,項目將按著一定的程序進行考察和審批。
劍指“模式創造”
“項目推廣是必須的,而且還要創造模式!”尹嶺雄心勃勃,信心滿滿。
尹嶺的這份雄心和信心,來源于參會者的主動和熱情,也源于項目本身的貨真價實。
在他看來,只有把已經集成的研究成果推廣出去,轉化成一項項適宜的技術,讓更多縣域基層醫生掌握并用于診療實踐,研究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而“創造模式”,即是對接下來推廣工作更高的希翼與規劃,“希望推廣既傳承發揚,更能不斷探索創新,具體見實效,為全國樹立榜樣。”
“我在會前還很忐忑,根本沒想到項目會這么受縣域基層的歡迎!”尹嶺坦言,本次縣域衛生發展大會,增強了項目及各個課題負責人、研究人員的信心,將項目的推廣往前推動了一大步,“遠遠地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就是沖著大家的這份熱情,也要把課題做得更扎實,把未來的推廣工作做得更好!”各個課題負責人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李玉峰說,參與項目的幾年里,他的頭發白了很多,人也憔悴了。即使如此,也不會懈怠,“結題了,工作不斷,推廣不斷”!
“我也準備著白一些頭發!”賈立群玩笑間表示,為了未來的推廣能做得更好,課題將把還在進行的實證研究,做得更扎實。
期待“項目”再創新模式
項目結題后,有必要花大力氣整合已集成的關鍵技術,推動項目推廣,最終實現“服務模式”轉化,并在推廣縣創造新的模式。
“這些縣市基層醫療機構和行政主管部門的關注熱情太讓我們感動了,我們得做點什么!”在2014年縣域衛生發展論壇上,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農村基本醫療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在10月25日晚上臨時舉行項目推進會。項目3位特聘專家對項目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督促各個課題繼續做好研究工作,并結題之后,花大力氣去推廣項目成果,創新模式。
項目特聘評審專家邱景富教授:
論壇廣受縣市基層醫療機構歡迎,說明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強基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可喜可賀。為此,要向3年來付出辛勤卓越努力的課題負責人及示范縣研究員,致以敬意。
同時,從項目示范縣的匯報看,各個示范縣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人才都得到了培養,診療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而科研是為了成果轉化的,希望項目能夠總結經驗,把已經集成的關鍵技術更好地推廣到全國農村去,讓更多農村百姓受益。
這次的中國縣域衛生發展論壇已經為接下來的推廣開了個好頭,做了很好的鋪墊,大家要有信心。也希望項目能夠繼續利用好《中國縣域衛生》雜志這個平臺,共同努力,加快項目推廣。
項目特聘評審專家周偉教授:
項目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過了3年前課題書的要求,可謂“物超所值”。
首先,各課題探索出了很多模式,如腫瘤篩查的“宣威模式”;大洼縣的急診急救模式等,都值得好好總結。
第二,課題集成了200多項適合農村的關鍵技術,非常值得推廣應用。
第三,每個課題都培養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人才,這對于最缺人才的縣域醫療機構來說,功德無量。
另外,各個課題為了做好研究和示范,在方法和管理上進行了許多創新,如常見病課題動員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人員,自下而上編寫診療規范,大大提高了診療規范的實用性。
最后,從各個示范縣的匯報看,大大提高了當地相關疾病的診治能力,降低了醫療費用,減少了死亡人數。可以說,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做出了貢獻,難能可貴。
未來,希望項目能夠立足農村,立足百姓,立足于解決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將項目推廣下去。
項目特聘評審專家趙莉教授:
通過3年研究,項目摸清了農村醫療衛生相關方面的底,這為將來的推廣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結題前一定要把項目書中約束性的指標完成,把仍在做的實證研究做扎實,把項目做成集實用性、技術性為一體的項目。同時,還可以在康復、中醫推廣、健康教育方面做得更多一些。
項目結題后,有必要花大力氣整合已集成的關鍵技術,做好資源規劃,推動項目推廣,最終實現“服務模式”轉化,并在推廣縣創造新的模式。讓項目出效率、出效果、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