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晚期,喘不上來最后一口氣,就會活活憋死,這是大部分塵肺病農民工人生的最后境遇;數量很大、處境困難、維權艱難、救助尷尬,這是塵肺病農民工目前面臨的真實困境。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現有的職業病患者中,塵肺病患者占相當比例。如何救助塵肺病患者,尤其是如何進行有效的塵肺病防治,無疑是一個十分沉重和緊迫的話題。每年兩會期間,都有很多代表委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這一困難群體。
3月2日,在北京中關村一座寫字樓里,一張大大的會議桌旁,一邊是6名來自全國各地偏遠山區的塵肺病農民工兄弟,一邊是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專家學者,這是一次面對面的真誠交流。
“你的胸片帶來了嗎?我可以給你看一下。你現在的身體感覺怎么樣?平時進行什么鍛煉嗎?”身為一名醫生,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副院長兼胸外科主任陳靜瑜一開口就非常有職業特點。
作為國內知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是給國內“開胸驗肺”第一人的塵肺病人張海超成功進行肺移植的主治醫生。此時此刻,坐在他正對面的恰好就是他曾經的病人張海超。
“你現在要去做職業病鑒定,流程上還有障礙嗎?”陳靜瑜的第二個問題緊跟而來。其實,作為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靜瑜已經連續幾年都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議案。現在他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塵肺病的職業病鑒定流程是否便捷順利、是不是還有障礙。因為只有順利拿到職業病鑒定,塵肺病患者才能得到相應救助。
“自己去的話,要我們拿勞動單位出的證明,沒有這個不給你做。我做了四年職業病診斷,但一直沒做下來。真的很難。”來自四川廣元的塵肺病二期患者張廣海說。其他幾位農民工也都紛紛點頭。
2010年4月,貴州塵肺病農民孫凡軍開始艱難的維權之路。但因為沒有合同,企業發工資也沒有給工資條,維權遭遇極大阻礙。
“職業病防治法對職業病鑒定規定很嚴格,必須要有相關檔案才能去做鑒定,工傷認定也要有一些證據。想讓企業給我們出證據,去做工傷鑒定,這根本不可能。”孫凡軍很無奈。
陳靜瑜認為,不應在塵肺病和職業病之間畫等號。“一畫上等號,很多患塵肺病的人根本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救治。這實際上剝奪了塵肺病患病群體的權利。塵肺病患者不應只在職業病醫院尋求救治,任何一個正規有資質的醫院都能診斷治療塵肺病,它應當與肺炎、肺結核、肺癌等疾病類同,從而獲得廣泛的醫療資源救治。”陳靜瑜說。
順利拿到一紙工傷鑒定,對絕大多數塵肺病患者來說基本不可能實現。如果沒有被鑒定為工傷,這些人只能回到村里。而按照現行規定,塵肺病屬職業病,并不在新農合保障范圍之內。企業往外推,村里也往外推,這就意味著塵肺病患者正在遭遇農村現行救助政策的空白區。
2013年11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塵肺病的預防與救治力度,改變了塵肺病問題長期被忽視的被動局面。去年兩會期間,幾十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提交議案或提案關注這一問題。今年2月,國務院有關會議強調以整合使用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加強救助、醫保等制度銜接,支持慈善等社會力量參與等方式,加快推進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這些積極的信號都表明塵肺病問題一直在國家層面得到重視。
但對塵肺病患者的救助問題顯然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審計合伙人張國俊感觸頗深:“我國有關于塵肺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問題的關鍵在執行。”
張國俊認為,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成立塵肺病專項救治基金,這個基金由所有涉塵企業繳納,追繳的責任在政府,由國家強制所有涉塵企業參與塵肺病專項治療救助基金。有了這個基金,如果得了塵肺病,在任何醫院都可以進行鑒定,而不一定非得鑒定為職業病,這樣,患病農民工就可以得到救助,進行治療。□本報記者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