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愛眼日”: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科學防控與關注藍光防護
人民網記者 郝帥
6月6日是第30個全國“愛眼日”。眼健康問題貫穿人的一生,從兒童青少年到老年群體,不同階段的隱患各不相同。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原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眼底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有信教授為廣大網友進行了科普分享。
陳有信指出,兒童青少年階段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戶外活動不足與假性近視的誤判。他強調,家長過度依賴OK鏡、離焦鏡等器具,卻忽視了每天至少兩小時戶外活動的重要性。此外,部分兒童未經過散瞳驗光便被誤判為真性近視,導致干預措施不當。“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定期散瞳驗光、控制近距離用眼時間,是預防近視加深的關鍵。”他建議,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專業驗光,同時鼓勵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
對于中青年群體,陳有信特別提醒關注高度近視并發癥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疾病若能早發現、早干預,多數可避免致盲。”他建議,高度近視人群每年進行眼底檢查,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篩查視網膜病變。老年人則需警惕白內障以外的疾病,如老年黃斑變性、青光眼等。他呼吁,老年人應定期進行全面眼底檢查,尤其是對慢性病患者更需重視。
談及AI與互聯網技術對基層眼健康的影響,陳有信認為,智能化篩查設備與遠程醫療是未來方向。他建議開發操作簡便、結果直觀的AI篩查工具,例如賦能村醫通過設備初步判斷眼部問題,疑難病例則通過平臺遠程會診明確診斷。
針對市場上流行的“紅光護眼”“低有害藍光”“0有害藍光”等“護眼”產品,陳有信指出,藍光確實存在危害,但需理性看待。他解釋,高能短波藍光可能對黃斑造成慢性損傷,而“低有害藍光”僅降低強度,并未完全消除風險;“0有害藍光”則通過屏蔽有害波段實現防護,例如三色激光、反射式光源系統已開始應用。“但護眼不僅是藍光問題,更需關注用眼距離、時長等綜合因素。”他強調,未來技術發展應朝著更精準的藍光防護方向改進,同時探索科學評估方法,實現“最小化或零有害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