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融合中醫療法與現代科技 助力疼痛管理
2025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座談近日在北京舉行。在“疼痛管理、康復的科研前沿與創新實踐”專場座談上,與會嘉賓紛紛建言獻策。他們認為,中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建議中醫積極開展精油、推拿按摩等特色診療模式,加強與現代科學、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共同完善痛癥管理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前沿技術在疼痛和康復分級分層管理方面的應用,以患者為導向,個性化調節疼痛患者疼痛感知和情緒狀態。
科研臨床探索疼痛新路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當前,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的又一健康問題,引起了國家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健康經濟與保障研究部副主任郝曉寧表示,除了政策層面的不斷推動,科研與臨床方面的疼痛管理與康復工作在實踐中也涌現出諸多創新舉措。郝曉寧說:“中醫在疼痛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建議有條件的試點醫院積極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診療模式,以充分發揮傳統醫學在疼痛管理中的獨特優勢。”
在科研與創新方面,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疼痛科醫師分會會長樊碧發認為,疼痛學科有著廣闊的外延和深入的內涵。隨著藥物、微創介入與神經調控等領域的研究與技術快速發展,提升了慢性、難治性疼痛的診療效果。但仍有很多疼痛問題亟待解決。疼痛學科需要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如從腦科學的深度去理解疼痛,以推動疼痛醫學的發展。同時,他也提到,疼痛學科在智慧醫療、智能技術等領域的應用也有著巨大的潛力。
“做好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復’工作,除了要針對原發病治療,還要改變慢病疼痛患者的精神狀態,幫助其建立合理的信心、樹立正確的觀念,保持或提高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對于與情緒相關的慢性疼痛,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勵建安建議,在臨床神經調控技術方案上,可通過外部經顱電刺激或經顱磁技術,利用“開關機制”調控腦內神經,緩解患者情緒狀態,實現疼痛管理。此外,還可以通過虛擬情景治療等智能康復手段進行疼痛管理。
中醫科技創新診療模式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副會長黃明達認為,為更好優化疼痛管理方案,可加強中醫與現代科學的深度融合,讓中醫理念與先進技術跨界組合、互補優勢,共同解決痛癥管理問題。“通過積極研發、推廣中醫現代科技設備,一來助力醫生精準診斷痛癥、病灶、病理,提高診斷準確性,二來也可廣泛應用于家庭、社區及基層醫療機構,擴大治療的可及性”。黃明達建議,在疾病管理的過程中,可借助創新技術幫助患者挖掘機體的自愈潛能,讓身體形成健康內循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疼痛科黨支部書記、疼痛科主任兼麻醉手術中心副主任肖紅,提出了利用數字健康技術實現疼痛和康復分級分層管理的思路。她認為,在社區和居家層面,可以配置精油、推拿按摩、物理治療等傳統療法,并通過可穿戴設備進行監測,結合AI大數據平臺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實現社區與醫院之間的上下通暢轉診,構建居家—社區—醫院的慢性疼痛全程管理新模式。
針對疼痛管理與康復領域的未來發展,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院長錢菁華提出了三個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一是運動損傷的風險評估和重返運動的標準,提高預防的準確性;二是運動損傷的中樞機制,特別是神經調控在慢性勞損中的作用,為疼痛管理提供研究的新視角;三是人工智能在運動處方中的應用,通過建設數字人模型,預測并優化運動處方,實現更精準的疼痛管理和康復。“加強前沿技術在運動健康管理領域的應用,通過精準監測、個性化評估和智能化指導,全面提高運動管理效率”。
探索創新推動精準醫療
“近年來較為流行的芳香療法,是一種傳統的疼痛管理辦法。芳香療法以其特有的嗅覺感官表達,將現代技術與自然草本巧妙結合,通過從植物中萃取精油,針對頭痛、肌肉疼痛乃至情緒性疼痛等不同疼痛類型,提供個性化的舒緩方案。”上海交通大學芳香植物研發中心主任姚雷提出,純植物提取的精油所蘊含的物質成分,能夠與機體相互作用,影響神經遞質和激素的分泌,從而調節疼痛感知和情緒狀態。
廣東省廣州先邁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龍興旺認為,非藥物療法的興起與發展將成為疼痛管理領域的主流診療方式之一,比如目前新興的芳香精油療法就具有滲透快的特征。“疼痛管理多半與慢性疾病有關,現階段,消費者對安全性和天然性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再單純依賴化學藥物治療方案。此外,AI技術的應用將推動疼痛管理產品的精準化和定制化。通過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控人體健康數據,再依據這些數據制定個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將實現‘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