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金:對病人的診斷,絕不輕易下結論
【聽醫者講述】
從機要戰士到協和黨委書記,從臨床外行人到近距離參與醫療工作,一路走來,北京協和醫院原黨委書記王榮金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為協和著想。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協和精神。
王榮金老書記17歲參軍,從舊社會到新中國,從呂梁山區到協和殿堂,91載人生經歷波折而又傳奇,但寬厚樸實的性格卻是永遠刻在他骨子里的。
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在朝鮮發動細菌戰,為此,我國在北京成立了一個防疫委員會,專門應對這個細菌戰,我在防疫委員會擔任機要員。朝鮮戰爭結束后,防疫委員會改名叫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我調到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做保密室主任。
1976年,我調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擔任內科支部書記。協和是一個純粹的臨床業務單位,我在醫學院若干年,但畢竟是行政工作,接觸臨床很少,離真正的醫療工作遠得很。以前到協和醫院,也就是來看看病,到底病房怎么回事、門診怎么回事,深處的東西一點兒也不知道。我既沒有學醫,也沒有學護理,能行嗎?當時沒有什么信心。但既然來了,就硬著頭皮干吧。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和醫生、護士盡量多接觸。每天早上七點半上班,參加病房的交班,那時候內科有三個病房,我每天早上輪流參加他們的早交班。去了我也不發言,也發不了言,就在一邊聽。醫生查房我跟著,其實我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就這樣盡量多接觸他們、多了解他們。病房那個時候只有一個清潔工,大部分清潔工作都是護士同時做,擦地板,打掃廁所和病房衛生,我都參加。
后來做了醫院的副書記,大查房我都參加,地點就在老樓10號樓223那個小教室。我覺得協和大查房制度是非常高明的,比較典型的一些病例,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這種才能“進”大查房。醫生都愿意來參加,因為教授,病人那時都在現場,大家踴躍發言,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協和有治不了的病人,但沒有診斷不了的病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因為有這樣一套制度,好幾個科室集中在一塊,不同科室從不同的角度看,大家都發言,什么疑難雜癥都弄清楚了。
1991年,協和建院70周年,醫院提出了“嚴謹、求精、勤奮、奉獻”八個字作為協和精神的表述。這八個字,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腦子一熱就定下來的,而是當時院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提出的初步想法,然后在全院征求意見。協和精神到底是什么?要把它簡明扼要地用幾個字反映出來,全院上下討論了大概三次,一層一層提上來,修改后再討論,最后就提煉出這幾個字。
協和對業務精益求精,可以說人人皆知。對于一個病人的診斷,絕不輕易下結論,一定是大家反復討論。上到大教授,小到年輕大夫,每天查房,每個病人都要看。比方說張孝騫查房,他不是走一圈就過去了,對一些不熟悉的病人,他像住院大夫似的那么查,特別認真、仔細。
在醫院文化建設方面,我也開展了一些創新性工作。1991年,我主編了一本《協和畫冊》,據我了解,協和以前沒有出過畫冊。這本書主要是我和同事一起完成的,并請中央文獻研究室的人來指導。畫冊內容包括了我們了解、調查到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以及后勤和行政管理工作。這厚厚一本畫冊大概做了半年時間,出來以后影響挺大。我還主編了《協和名醫》,把協和正教授以上、非常出色的人物都作了詳細介紹。這本書出來后反響也挺好,因為從沒有這么系統地把協和的教授、大醫生對外介紹過。還有一本書叫《張孝騫》,主編是我,但是大家一起寫的,內容是張孝騫的弟子、學生介紹張孝騫的醫術、醫德。
協和在醫界和全國都是鼎鼎大名的,我們作為協和人,應該時刻以協和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雖然我現在離休了,但是看著協和越來越好,我心里很高興。我希望年輕一代的協和人,不僅業務要精益求精,不斷刻苦磨煉、學習,政治覺悟也要很高。 (本報記者田雅婷整理)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