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后需要警惕哪些傳染病?專家這樣分析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喬業瓊)洪澇災害發生后,由于飲水飲食衛生狀況惡化、環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觸機會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容易發生各種傳染病。為此,人民網采訪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為廣大網友講解傳染病防治的相關知識。
李侗曾表示,在洪澇災害后,極易發生腸道傳染病,這是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并引起腹瀉和/或其他臟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類疾病。主要有細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和副傷寒、其他如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腸彎曲菌、致病性大腸桿菌、耶爾森氏菌等細菌引起的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病、病毒性腹瀉病,以及寄生蟲腹瀉病等。
“此外,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其他腸道傳染病在洪澇災害的環境下也很容易傳播。”李侗曾說。
“因此,選用清潔、安全的水源和食物非常重要。”李侗曾建議,喝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桶裝水,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開,餐具須清潔并消毒后使用,進食前要洗手。不吃腐敗變質或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產品等。
“如果出現斷電情況,冰箱冷藏食品超過4個小時,冷凍食品超過24小時,很可能已經變質,也不建議繼續食用。”李侗曾說,萬一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千萬別憑經驗用藥,要盡快尋求醫生幫助,以免耽誤病情。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做好環境衛生。”李侗曾說,首先,對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遷。其次,排除積水,清除污泥和垃圾雜物。第三,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清洗家具,清理室內物品,必要時對房間墻壁和地面進行消毒。
“還需要警惕的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這是在自然條件下長期存在、在野生動物間流行,并在一定條件下會感染人類的疾病。”李侗曾說,重點要預防腎綜合征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血吸蟲病、鼠疫、炭疽、布魯氏菌病等疾病。
李侗曾說,暴雨后地上的積水中有許多細菌、病菌,長時間浸泡在污濁的水中,尤其是雙腳皮膚有破潰,細菌就可能趁虛而入,從皮膚傷口進入皮下淋巴管,從而引發皮膚感染。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皮膚也很容易發生感染,感染后更容易擴散。如果感染控制不及時,還容易產生局部皮膚潰瘍,久治不愈。”李侗曾說。
因此,李侗曾建議,盡量減少不必要外出,如需外出,盡量穿上膠鞋。趟過積水回家后要及時清洗皮膚,出現破損要及時消毒。如果皮膚出現紅斑、水泡、瘙癢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