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方毅:提升房顫認知素養水平 早篩早診科學規范治療
夏季,隨著氣溫升高,氣壓降低以及濕熱空氣影響,很容易讓人產生胸悶氣短的感覺,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肖方毅提醒,若出現上述情況,切不可大意,這有可能是房顫引起。
房顫是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也是全球心血管疾病領域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房顫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對于老齡化進程加速的中國,房顫患者數量或許將迎來快速增長期。肖方毅認為,推動房顫的早診早治,加強科學和規范化的治療,是應對房顫疾病的關鍵。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肖方毅
房顫有大患 應高度重視與關注
肖方毅表示,心血管內科是一個有挑戰性、且較為忙碌的“救命”科室。“說心內科充滿挑戰并不為過,因為它是一線的‘救命’科室,心臟好比人體的發動機,任何心臟病都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嚴重時導致心臟驟停。”他說。
房顫是一種以快速、無序的心房電活動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肖方毅對房顫的病理解析道:“心房不僅可以儲血,還負責將血輸送到心室,然后心室將血射到大血管,灌注各器官組織確保機體正常運轉。正常情況下,心房和心室以每分鐘60至100次規律地收縮和舒張,來完成射血過程。但在房顫的狀態下,心房內產生每分鐘達350至600次不規則的沖動,心房內各部分肌纖維極不協調的亂顫,從而喪失了有效的收縮,同時帶動心室不規則的收縮,快時心室率可達每分鐘200次以上,容易引發心力衰竭。”同時,當心房處于房顫狀態下,血液流過心房的速度會減慢,容易在心房特別是左心耳處淤滯產生血塊,即血栓。“血栓形成后一旦脫落,那么隨著體循環,就可能堵住體內的血管,如果塞到腦動脈,就會形成腦卒中。”他說。
肖方毅提示,我國當前的房顫患者人數較為龐大,僅他個人一年就會經手五百多臺房顫相關手術,包括導管消融手術和左心耳封堵手術。最為關鍵的是,房顫引發的健康風險很高,房顫的潛在患者應該高度重視,不可小覷。
提高科學認知 加強預防早篩早診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房顫屬于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病,不及時治療雖不會立刻致命,但會出現包括心力衰竭、腦卒中/系統性栓塞、癡呆等并發癥。肖方毅呼吁大眾提高對房顫的認知和關注,同時從預防層面給出了有關建議。
“房顫早期表現為陣發性,如果就診當天不發作,那就找不到病情證據。建議這些患者和有隱患人群佩戴可以監測心律的電子產品,或在家中備上心電監測儀,及時自查,提高疾病的發現率,進而提升疾病的治愈率。”同時,肖方毅也提到房顫和一些基礎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聯,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肥胖、飲酒、抽煙、打鼾等。“這個關聯之間沒有必然性,但是從預防的角度看,還是特別要建議大家管控好這些危險因素。比如有的患者有酗酒的習慣,在不戒酒的情況下治療房顫,復發的可能性極大。”而對于遺傳性的房顫患者,肖方毅認為最好的預防手段,就是讓房顫家族史的人群盡早去做篩查,及時做動態心電圖,早發現早治療。
面對炎炎夏季的到來,肖方毅建議心血管病人合理飲食、適當補水,調節控制情緒,且減少在暴曬的情況下進行戶外活動,盡量避免各種房顫的誘發因素。
倡導心腦并治 因地制宜選擇治療路徑
隨著科技的進步,治療房顫的手段也在快速發展,但肖方毅認為,藥物治療和電復律是治療房顫的傳統方法,現在仍繼續使用,但是具有局限性:患者出現心衰等癥狀可以采用電復律治療,讓病人心跳回歸正常,房顫卻還會發作,療效難以維持;藥物治療比如抗心律失常藥物既可以輔助手術治療也可單獨使用,服用后房顫發病的次數會減少、時長會減短,但讓房顫不再發作的可能性很低,且需終身服用。同時,他介紹,導管消融手術能根治房顫,但實際療效取決于患者具體的病情。“如果是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導管消融手術,術后隨訪一年的成功率可達90%以上;持續性房顫患者療效次之,最后是長程持續性房顫患者。”肖方毅特別表示,另外對于高危卒中風險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還可以行左心耳封堵手術,能有效預防血栓栓塞,同時避免長期抗凝藥物治療帶來的出血風險。此外,房顫疾病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切莫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房顫會有引發腦卒中的風險,但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這兩種疾病的內在關聯,肖方毅提出,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房顫和腦卒中的聯合診療確為一種合理的診療模式。因此,近幾年來,房顫一站式手術(暨導管消融聯合左心耳封堵)得到了廣泛開展。另外,房顫需要多學科聯合整治,特別是心內科和神經內科協同合作,可及時有效推動房顫患者的規范化治療,為房顫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