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聯合廣東省營養學會發布健康報告 專家呼吁全民科學防藍光要趁早
“上網課”、“云辦公”成為2020年初最火的生活方式,但超長時間的電子屏藍光接觸對年輕人的眼睛或產生較大影響。據此,湯臣倍健聯合廣東省營養學會于近日發布發《湯臣倍健國民健康報告(2019)》,通過大樣本調查數據解讀國民眼健康狀況(視網膜黃斑色素密度),以期提升國民的眼健康素養,助力全民科學防藍光。
據悉,該報告基于“健康快車營養中國行”大型公益項目在全國開展的黃斑色素密度檢測數據統計分析得出。2019年,湯臣倍健為超過1萬名居民提供了科學檢測,其中,8488名成年居民參與了相關問卷調查,其中男性2524名(29.7%),女性5964名(70.3%)。這是迄今為止關于中國居民黃斑色素密度樣本數量最大的調查研究。
報告結果顯示,總體來看,樣本人群黃斑色素密度最大值是1.06,最小值是0.05,中位數是0.53,即五成居民黃斑色素密度在0.53以下。黃斑色素密度是衡量視網膜黃斑色素含量的指標(密度值越高即黃斑色素含量越高)。研究表明,黃斑色素可以選擇性吸收短波長的藍光、作為抗氧化劑清除自由基來保護視網膜,黃斑色素密度(MPOD)越高越有利于其對視網膜感光細胞的保護;黃斑色素密度較低者患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60歲以上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的風險更高。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31-40年齡段黃斑色素密度低下的表現,可能與其飲食習慣及長時間看電子屏幕等生活方式有關。
報告還提出,黃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是衡量黃斑色素水平的重要指標,密度越高對保護視網膜越有利。根據報告,將MPOD值轉換為0-100分,即得到“防藍光”指數(黃斑色素密度指數)得分。80歲以上黃斑色素密度最低,符合年齡規律。但出乎意料的是,31-40歲人群緊追其后,甚至低于50—80歲年齡段人群。防藍光指數得分也呈現出類似的結果。
報告稱,就“有無長時間看電子屏幕習慣”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有長時間看電子屏幕習慣的居民黃斑色素密度低于無該習慣者。結論表明,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對于眼睛的傷害很大,其中電子屏幕中散發的藍光或成罪魁禍首。相關專家提示,及時進行藍光防護如減少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對保持黃斑色素密度有一定意義。現代人護眼請從處理好與電子屏的關系開始。
湯臣倍健首席科學家張旭光博士等多位專家提醒,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減緩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發生發展的重要措施。越早重視這些生活方式并加以改進,越有利于維持眼健康,從而降低老年后黃斑變性的發生及致盲風險。
廣東省營養學會秘書長朱惠蓮教授建議,一方面應盡可能減少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定時閉目休息和放松,同時可通過佩戴防藍光眼鏡、給電子產品貼防藍光保護膜等方式有效防藍光。另一方面,護眼也可從“吃”上下功夫,通過合理膳食,亦或是針對性地攝入如葉黃素、玉米黃質、β-胡蘿卜素、花色苷等營養素,從而幫助維護黃斑色素密度,為眼健康保駕護航。最后,“定期檢查很重要,早發現早干預”,全民科學防藍光要趁早。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