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范發布
11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規范(2019年版)》和《外傷后破傷風疫苗和被動免疫制劑使用指南》。《規范》指出,非新生兒破傷風的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需至少有以下兩項表現之一:牙關緊閉或苦笑面容;疼痛性肌肉痙攣。外傷史不是診斷的必要條件。
《規范》明確,非新生兒破傷風是指年齡超過28天,因破傷風梭狀芽孢桿菌通過皮膚或黏膜破口侵入人體,在厭氧環境中繁殖并產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續強直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為特征的急性、特異性、中毒性疾病。非新生兒破傷風的嚴重程度取決于可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的破傷風毒素量。嚴重程度為中型及以上的非新生兒破傷風,建議在有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能力的重癥監護病房(ICU)進行治療。
據悉,盡管我國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但非新生兒破傷風仍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重癥患者可發生喉痙攣、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無醫療干預的情況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經過積極的綜合治療,全球范圍病死率仍為30%~50%,是一種極為嚴重的潛在致命性疾病。目前,我國尚缺乏非新生兒破傷風流行病學監測和報告體系,非新生兒破傷風多散發于鄉鎮和農村地區,且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因此報告發病率可能存在較嚴重低估。《規范》的出臺,將進一步規范非新生兒破傷風診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首席記者姚常房)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