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P大會-精彩報告集錦
2017年6月10日、11日,第二屆中國臨床研究質量管理(GCP)暨創新藥研發大會”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多位國內臨床領域專家應邀出席此次會議并做了精彩生動的學術報告。在會議上,與會專家分享了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的臨床管理經驗和獨到見解,不僅為與會來賓提供了學術交流的機會,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場豐盛而難忘的饕餮盛宴。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以下簡稱“藥促會”)為各位看官整理并精選了本次大會部分臨床研究專家的獨到見解。
王擁軍: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管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他參與領導完成的“蘇格拉底”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試驗的發起設計、組織管理、實施體系等多方面的經驗。
抗血小板治療一直是腦血管病急性期和二級預防的基本藥物,但是由于證據的原因,多少年來急性腦血管病指南只推薦阿司匹林,是否能夠使用更新、更強效的抗血小板藥物一直是腦血管病專家致力探索的領域。以快速作用的抗血小板藥物P2Y12抑制劑替格瑞洛與阿司匹林在預防缺血復發方面的作用比較為目標,蘇格拉底研究國際專家組對該試驗進行了臨床探索性研究的試驗設計。該研究以急性缺血性卒中或高危TIA人群為受試者,主要結局為首次卒中、心肌梗死或死亡。蘇格拉底研究是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完成的登記研究,全球共入組13199名患者,有1100多名患者來自中國大陸地區
作為一項優效性設計的臨床研究,盡管由于替格瑞洛組與阿司匹林組在主要終點與次要終點方面均未達到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差異,蘇格拉底研究并未達到設計終點,但是亞洲人群亞組分析替格瑞洛仍然有減少主要終點事件的趨勢,這提示我們可能需要找到更為合適的劑量和人群,方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此外蘇格拉底研究設立的由學術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數據管理委員會、臨床事件仲裁委員會和國家研究負責人組成的嚴謹的臨床試驗組織管理結構和對研究者在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中應履行職責的明確規定,為我國臨床機構獨立領導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借鑒。
同時,王擁軍副院長也總結了中國現階段臨床試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國際化藥物都是全球注冊試驗同步,而幾乎看不到中國的申報方啟動多國同步的臨床試驗,也未見設立國際化的醫學部。第二、國內臨床試驗機構(GCP基地)水平參差不齊,臨床試驗設計仍然是最大的短板,項目管理流程有待改進。他呼吁政府在制定臨床試驗管理政策時應考慮政策的國際化導向,以國際化眼界制定國際化標準和審評流程,以促進我國臨床試驗的國際化進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
石遠凱: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發展趨勢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在他的報告中介紹了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概要以及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進展。石遠凱副院長認為,藥物療效、質量、劑量以及安全性是臨床研究的主要關注點。以前我國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靶向藥物,但是目前單抗治療藥物研發正在興起。截止2017年1月,有15個重組抗CD20人鼠嵌合單克隆抗體申報臨床試驗,12個被批準臨床試驗;18個EGFR單抗(包含全人源、人源化、嵌合)申報臨床試驗,14個被批準臨床試驗;27個VEGF單抗申報臨床試驗,16個被批準進入臨床試驗。
石遠凱副院長認為當前應亟待提高企業、研究者、倫理委員會、監察員、審評者、核查者等各方能力,培育并建立藥物臨床研究和評價的良好生態環境。研究者應加強與藥品監管部門的溝通交流,關注藥物臨床研發全過程動態監管,是保障受試者安全、藥物科學研發、推動有臨床需求新藥上市的有效手段。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
霍勇:中國心血管藥物多中心臨床研究方案設計
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副主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霍勇主任在他的報告中分享了如何進行臨床研究方案的設計。霍勇主任指出,干預研究的基本設計包括①假說:研究目的;②干預手段:藥物;③干預人群和樣本量:實驗和對照的差別;④主要終點和觀察時間:終點事件數。并且以依那普利葉酸片、阿托伐他汀、比伐盧丁和瑞舒伐他汀為例,介紹了對于不同實驗目的應如何設計臨床試驗。
霍勇主任帶領團隊開展的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研究(CSPPT),是迄今我國研究者遵照國際隨機、雙盲對照標準開展的最大樣本量的一級預防研究,旨在探討依那普利葉酸片(簡稱依葉片)在高血壓人群中應用對初發腦卒中的影響。該研究對20702例無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成年高血壓患者進行了長達4年半的干預和跟蹤,為中國特色的腦卒中防控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也為我國開展大樣本量循證醫學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設計藍本。霍勇主任認為,我們應當正視我國冠心病、腦卒中死亡率高于歐美國家的事實。臨床研究作為藥物研發的最重要階段,研究短板極大的制約了中國藥物研發的進程。從預防到救治,同樣需要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因此臨床研究面臨很大挑戰。作為臨床醫生,更應當銳意進取,這樣才能幫助企業和機構研發出更好的藥物。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
崔一民:“后備案”時代的重大變化和臨床機構及企業的應對措施
中國抗血栓藥物治療聯盟理事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試驗中心崔一民主任著重對實施臨床試驗機構備案制,臨床機構和企業應如何順應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他認為,臨床試驗機構在向臨床試驗中心過渡時,應服務與管理并重,而不能一味按照以往思路,只重視管理,不重視服務。在服務上,應搭建高質量的臨床試驗支撐平臺,為臨床研究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管理上,應促進臨床試驗規范化。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創新藥的研發培養出一支國際化、專業化、職業化的臨床評價隊伍。
同時,崔一民主任也為企業提供了幾點建議。首先企業應真正擔當起對所研發藥物的責任,具備篩選優質臨床試驗中心的能力,提高試驗方案設計或者方案評估的能力。此外,企業應在開展臨床試驗前,參與臨床試驗方案初稿的擬定,積極與審評機構溝通,根據藥物特性和審評要求修改確定臨床試驗方案。最后,企業在臨床試驗過程中,應加強監查和稽查,及時發現問題,提高臨床試驗的真實性、數據的完整性。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崔一民
探索信息化技術在未來臨床試驗中的應用和重要性
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GCP機構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劉澤源提出I期臨床試驗管理要高度重視如下4個方面的工作:①志愿者全過程管理可審核;②試驗藥物全流程管理;③樣本采集、分離、使用條碼化,時間點嚴格控制;④文件/數據質量控制狀態,隨時處于審閱和稽查狀態。劉主任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他們創建的《臨床研究志愿者數據庫》,該數據庫具有可提高試驗效率,節約試驗篩查成本等優勢,已在多家醫院推廣和使用。據悉該數據庫是目前重大新藥創制唯一支持的數據庫,用以保障臨床試驗數據的真實性。
劉主任認為,未來臨床試驗信息化系統應該具有個性化、一體化、流程化、可擴展性(云服務)、eCRF自動生成和驗證方案齊備等基本特性。臨床試驗方、申辦方和研究方要建立相互的評估體系:臨床試驗主要負責人應該在項目管理上把好立項關,啟動關;申辦方是臨床質量的第一責任人;研究者應該專注把握好試驗質量,將臨床試驗做好、做精。
軍事醫學科學院附屬醫院GCP機構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劉澤源
(注:此文系中國藥促會授權人民健康網轉載。)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