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發布

1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務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共同發布了《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規劃指南》)。《規劃指南》明確我國醫藥工業“十三五”總體目標為:到2020年,規模效益穩定增長,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品質量全面提高,供應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醫藥工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取得長足進展,規模效益快速增長、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質量管理不斷加強、技術裝備大幅升級、重組整合快速推進、國際化步伐加快。數據顯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3%提高至3.0%。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88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768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分別為17.4%和14.5%,始終居工業各行業前列,在保供應、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仍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但其健康發展也有不少困難和挑戰。
《規劃指南》提出的主要目標包括:行業規模——我國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高于10%,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顯著提高;技術創新——到2020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創新質量明顯提高,新藥注冊占藥品注冊比重加大,一批高質量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新藥國際注冊取得突破;產品質量——藥品、醫療器械質量標準提高,各環節質量管理規范有效實施,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加強,基本完成基本藥物口服固體制劑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通過國際先進水平GMP認證的制劑企業達到100家以上;供應保障——國家基本藥物、常用低價藥供應保障能力加強,臨床用藥短缺情況明顯改善,臨床急需的專利到期藥物基本實現仿制上市;結構組織——前100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大型企業對行業發展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國際化——醫藥出口穩定增長,出口交貨值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力爭達到10%,出口結構顯著改善,制劑和醫療設備出口比重提高。《規劃指南》還對醫藥工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等提出相關要求。
圍繞總體目標,《規劃指南》制定了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供應保障能力、推動綠色改造升級、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八項主要任務,并針對生物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藥用輔料和包裝系統、制藥設備六個領域,分別提出了產品和技術發展重點。
權威人士指出,《規劃指南》是各部門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就“十三五”時期醫藥工業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中國制造2025》“1+X”規劃體系的組成部分,對指導醫藥工業健康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的作用。(記者胡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