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藥須將安全性“置頂”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藥物在體內的藥動學及藥效學會發生一系列變化,且老年人因常有多種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種藥物,易造成藥物蓄積中毒或相互作用增加,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增加。在全國安全用藥月來臨之際,藥學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老年人用藥,要遵守受益原則,即收益高于風險,將安全性放在首位。
生理特點決定用藥特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藥劑科主任徐珽教授介紹,年齡大于65歲的老年人群,其生理發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機體老化、功能障礙,即生理功能減退。生理功能減退直接影響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例如,老年人的胃壁功能降低,胃腸蠕動減慢,可導致藥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延長,減少藥物的吸收,也可能增加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其次,肝臟是藥物主要的代謝器官,而老年人的肝功能減退,尤其是功能性肝細胞、肝血流量減少,肝藥酶活性減低,使藥物在肝內的代謝減慢,半衰期延長,血藥濃度升高,以上變化均可能引起藥物作用增加以及體內蓄積,如老年人常服用的精神類藥品阿普唑侖、艾司西酞普蘭等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均延長,藥效增加。此外,腎臟是藥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老年人腎功能減退(老年人腎血流量僅為年輕人的40%~50%),可使經腎臟排泄的藥物在體內蓄積,引起不良反應或中毒。最后,血漿蛋白是藥物的載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漿蛋白減少,導致具有藥物活性的游離性藥物濃度增加,也可能使藥物在體內蓄積。
中國人民解放軍307醫院藥學部主任付桂英副主任藥師表示,藥物攝入體內,由消化道吸收,經肝臟代謝,隨血液循環分布于全身,主要由膽道和腎臟排泄。由于年齡增長導致的衰老變化,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下降,因此老年人的藥代動力學有其特殊性,即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均發生變化。此外,老年人的靶器官對藥物的敏感性發生變化,且隨著增齡,體內一些受體數量減少,受體與藥物的結合力減弱,不僅影響藥效,而且會誘發不良反應的發生。
安全性是基本要求
“老年人合理用藥應遵守受益原則,即收益高于風險。”付桂英強調,安全性是合理用藥的基本要求。為了穩妥起見,提倡老年人用藥采取小劑量給藥的原則。同時,由于肝、腎功能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和毒性,而老年人肝、腎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減退,因此臨床用藥時應根據肝、腎功能調整給藥方案,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肝臟疾病本身導致其代謝能力下降,藥物代謝也減弱,消除時間延長,易發生毒性反應,故老年人應選用經肝臟代謝少或不需肝臟轉化的藥物,盡可能減少肝臟負擔。腎功能對藥物的影響體現在,一方面排泄減少易引起藥物蓄積;另一方面腎功能不全時常出現低蛋白血癥,與蛋白結合的藥物少,游離、有活性的藥物相應增加。當腎功能減退時,要對經腎排泄的藥物,如地高辛、慶大霉素、阿替洛爾、頭孢菌素、西咪替丁、卡托普利等的用法用量做適當調整。
徐珽表示,老年患者由于生理老化及病理變化的綜合作用,重要臟器代償功能明顯減退,個體差異較大,因此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及藥效反應等諸多方面均發生變化,使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隨之增高。對此,付桂英提醒,老年人在用藥過程中一定要密切監測不良反應的發生,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部分藥物可加重某些慢性疾病,如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或引起心臟衰竭;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藥物會引起人與社會脫節。老年人應用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和抗精神癥狀的藥物時,常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癡呆、興奮等不良反應,臨床應予以重視。
北京積水潭醫院臨床研究中心陳志剛副主任藥師表示,以抗骨質疏松藥物為例,其治療是長期的,除了緩解疼痛、改善骨密度等療效指標以外,用藥后的安全性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更加重要,許多患者都是因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而終止了抗骨質疏松藥物的治療。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我們應該客觀、科學地面對,例如在權衡藥物治療作用的獲益和用藥風險后,再決定是否繼續藥物治療,或調整甚至停止藥物治療。
警惕多重用藥相互作用
徐珽談道,老年人因多病共存,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因而多重用藥也為老年人用藥特點之一。多重用藥分為適當多重用藥和不適當多重用藥,均可能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的風險,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與藥品種類和數量呈正相關。因此,在多重用藥前切記咨詢醫生或藥師,如果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付桂英認為,一般來說,合用的藥物越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越多,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就越高。因此,老年人在用藥時要充分了解藥物的安全性、毒副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如對心臟病者,應熟悉奎尼丁與地高辛之間的相互作用、特非那定與紅霉素間的相互作用等。同時,避免同時使用同類毒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與其他非甾體抗炎藥。
陳志剛告訴記者,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導致作用疊加或作用相抵,直接影響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別是在判定藥物不良反應的因果關系時,是否聯合使用藥物以及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他以骨質疏松用藥為例介紹說,許多骨質疏松患者同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骨性或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正在服用降壓、調脂、降糖、消炎鎮痛類等藥物,因此患者在就診時應告知自己的用藥史,以便醫生或藥師合理制定用藥方案。
付桂英呼吁,臨床上在老年人用藥前須進行嚴格評估,盡可能減少藥物種類,明確最需藥物治療的疾病,確定最佳的用藥頻率,優先選用緩釋劑、控釋劑或某些藥物的固定組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