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醫生、沒患者、沒設備、沒待遇、沒好藥
分級診療,先解決基層“五沒”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兼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
醫聯體是很好的方式
由于情況復雜,種種現實問題導致分級診療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一方面,每年都會有基層醫院的醫生被大醫院的優勢工作平臺和待遇吸引,“逆向上流”到大醫院,導致基層醫院人才流失嚴重,出現“沒醫生”的局面;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抱著“無論什么病都要找最好的醫生”的心態,總想追求最好的醫療,導致社區醫院里“沒患者”,總是冷冷清清。
目前,無論從法律層面,還是行政手段方面,對基層醫院都不是十分有利。就拿醫保來說,如果在大醫院看一個小病和在社區醫院看的成本差不多,老百姓當然會把錢花在大醫院。
我們對基層醫院提出了與大醫院同質化、標準化、均質化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很難在短時期內實現,只能盡量縮小基層醫院和大醫院之間的差別。這需要由政府主導,通過種種政策的調整來推動。
我個人認為“醫聯體”這個方案就很好。其實,這種方式在教育上早已實施,且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名校與普通學校相結合,名校優質的教師資源就會輸送到普通學校,從而切實提高普通學校的教育水平。比如北大醫療集團可以把他們的醫療力量分散下去,提高小醫院醫生的醫療水平。在政策手段上,應相應提高基層醫院的醫保報銷比例,與大醫院拉開差距,用經濟手段引導大家先來基層醫院。
此外,政府手段也要和民間手段有效結合,可通過互聯網醫療促進分級轉診。比如,北京協和醫院一名醫生有興趣和互聯網醫療合作,他就可以與某縣醫院保持長期聯系,有復雜病情時通過網絡形式會診,需要轉診時提供轉診。這些方法可以齊頭并進,通過多種手段來分流患者,只要對收費標準、合法性等問題進行規范和指導就可以了。▲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部分放開基層醫療
如今,全國各地的三級公立醫院里,都存在或多或少占用醫院資源的人。比如,門診輸液患者中,很多只是簡單掛點鹽水;重癥監護病房(ICU)中,有些病人一住三五年……如能讓這些病人回到社區基層醫療,不僅可以減少大型公立醫院的負擔,還能促進社區基層醫療的發展。
區分醫保報銷比例。國家應明確規定大型公立醫院該收治的病人、病種,并設置不同的醫保報銷比例,用經濟調節手段把病人留在基層。
醫聯體切實發揮作用。如果醫聯體能夠做好,有利于將過分占用大型醫院資源的普通慢性病患者分流到基層,且有助基層醫生的培養。
大力培養全科醫生。國外全科醫生和大型公立醫院醫生沒有太大學歷差別,都是博士、碩士畢業,還要在大型公立醫院培訓幾年。
基層醫生多勞多得。目前大多數基層醫生都是拿死工資,病人看的多與少和收入沒有多大聯系。其實,基層醫療需要一個好的績效考核機制,體現多勞多得,提高醫生的工作積極性。
國家放開基層醫療。基層醫療的“五沒”問題,根源在于基層醫療沒有放開。希望國家能部分放開基層醫療的管理,允許大型公立醫院的醫生以自由執業的身份去做社區醫療,這種與國外接軌的做法勢必促進基層醫療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
提高待遇是根本
基層醫院沒醫生、沒患者、沒設備、沒藥、沒錢,這其中我認為最主要是從根本上進行薪酬制度改革。人才留住了,其他問題迎刃而解。就以北京朝陽區垡頭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那里的醫生生存艱難,一個碩士畢業的社區醫生,工作十幾年,每個月也就3000多元,還要養孩子、租房子。如果是干別的行業,一個月可能要掙兩三萬。在香港,有些基層醫院的醫生比大醫院醫生掙得還多,他們自然會踏踏實實留在基層。
提高基層醫生的地位和待遇,關鍵在于多措并舉。一方面,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醫事服務價格,建立有序、規范的調動和錄用程序,同時出臺鼓勵和傾斜政策,既鼓勵醫療人才“下沉”,又要堵住“人才逆流”;另一方面,鼓勵醫生流動起來,讓符合要求的社區醫生注冊成為家庭醫生,允許他們多點執業,充分利用業余時間發揮作用,既可自己獨立開診所,也可在社區醫院執業,為轄區居民提供家庭醫生服務。此外,基層醫療衛生應該在收費項目上更靈活和主動,允許各類合法收入,比如參加商業保險的受保人健康管理,比如自由執業中的各類基礎健康管理收費等。
社區醫院藥品不全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如,有些藥品在三級醫院能報銷,在社區醫院卻不能報,這會導致很多患者不得不流向大醫院。比如,治療骨關節炎的常用藥玻璃酸鈉,社區醫院就沒有。▲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
中西部基層
太缺好醫生
推進分級診療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于基層衛生人才匱乏,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2015年,農工黨中央醫藥衛生工作衛生委員會的“基層衛生人才匱乏”調研課題發現,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基層醫療機構衛生從業人員編制,是人才匱乏的主要原因。來自吉林、陜西的材料顯示,編制問題致使很多基層人員無法享有財政工資補償政策。然而,新醫改賦予基層醫療機構的工作任務日益繁重,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自籌資金,聘用臨時人員開展日常工作,加重了鄉鎮衛生院的負擔。
2.編制與財政撥款不同步,使基層衛生從業人員無法享受相關待遇。云南調查數據顯示,由于鄉鎮級醫療單位受到財政能力限制,各地普遍存在“有編制而不能招”的問題。縣級為減輕財政負擔,人員只退不進,而鄉鎮衛生院沒有用人自主權。編制與財政撥款不同步,導致具備人員編制的基層衛生人員無法享受相應的待遇。
3.中西部大部分地區鄉鎮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落后。河南省的調研發現,受執業環境、生活待遇、后續發展等因素影響,符合資質的人不愿來,來了也留不住,導致越是基層人員越短缺。
4.基層衛生從業人員培訓、晉升遇到困難。山西、云南、河南的調研數據均顯示,目前,中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存在很大缺陷,比如中西部大部分醫學院校沒有設置全科醫學系;基層醫療單位的定向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全科醫學生的學位授予和行業認知度存在瑕疵等。
針對上述問題,可從四個方面改善。
首先,相關部門在基層衛生人員編制、財政保障計劃方面,要制定中西部優先的人才輸送機制,并保障衛生費用的及時劃撥和監督使用,有效引導應屆醫學院校畢業生、縣級醫院高年資醫生以及鄉鎮村醫的合理流動。
其次,試行“縣召鄉用”、“基層派出”機制等人事制度改革。調研發現,一些地區實施“縣招鄉用”機制有效解決了鄉村醫生沒有相應待遇、職稱晉升障礙等后顧之憂。
再次,提高基層醫療單位人才待遇刻不容緩。財政、人社等部門要根據鄉鎮衛生院人員的執業資質、工作類別、艱苦程度等,建立鄉鎮衛生院崗位津貼制度。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加快制定鄉鎮衛生院人員子女入學、住房照顧的政策。
最后,建議教育部在中西部醫學院校優先設立全科醫學系,逐步試行“全科醫學系定向免費生”制度,并考慮從生活、經濟等方面調控,以保證人才輸送。▲(本版文章由本報赴兩會特派記者李洋、李迪采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