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結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部署健康中國藍圖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這意味著,要讓健康成為一切工作的“先手棋”“緊箍咒”。
■讓健康成為價值導向和判斷標準
在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雷海潮看來,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本質上是協調經濟發展與居民健康之間關系的一種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損害或盡可能降低對居民健康的風險和危害。
“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將對居民的健康需求有更加明確的把握,使健康領域發展的投入、健康服務的提供方向有的放矢。”華中科技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院院長、同濟醫學院方鵬騫教授表示。
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蘇婧說,一直以來,經濟發展都是各級地方政府的壓倒性關切。“現在,要把健康影響因素的評估放在社會經濟各項發展規劃當中,甚至經濟發展要用健康做‘緊箍咒’,這就意味著公民健康被置于更重要的、不容犧牲的位置,健康優先成為一種價值導向和價值判斷標準。”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鐘東波說,將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作為落實健康優先理念的政策工具,還反映出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現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析,健康的影響因素中,生活方式因素占60%,環境因素占17%,生物學因素(遺傳)占15%,衛生保健因素僅占8%。其中,絕大多數環境因素超越衛生部門和衛生工作者的作用范圍。因此,需要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中都把健康作為重要目標和判斷標準。
■讓健康權益得到全面合理保障
“健康影響評估最初是作為環境影響評估的一部分。”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秀峰說,歐盟、泰國、新西蘭等均建立并實施了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廣泛應用于政策、規劃和建設項目3個層面,涉及環境、產業、社會等多個領域。衛生與健康部門在健康影響評估中發揮主導作用,負責組織制定健康影響評估指南,并組織開展健康影響評估工作。
據介紹,2011年,北京市發布《健康北京“十二五”發展建設規劃》,成為國內首個提出要建立健康評估制度的城市。2013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始在全國PM2.5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開展健康評價研究……上述實踐為建立我國獨立的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奠定了基礎。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所長施小明坦言,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國環境污染形勢日趨復雜,污染對人群健康的累積危害已經進入全面顯現期:水體污染嚴重,土壤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嚴重,霧霾頻發,室內裝修及家用化學品使用帶來的室內污染……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已成為健康影響評估的重中之重。他建議,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環境健康機構多部門協調工作機制,規定各部門各級機構的責任、義務和工作程序。同時,推動和建立以環境健康風險評估為基礎的環境健康標準制定機制;盡快建立國家環境與健康監測和信息管理系統。
除環境外,還有食品藥品安全。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傳處處長李開銀說,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突出表現在非法添加、衛生污染、農殘獸殘及重金屬超標,涉及誠信缺失、人為造假、生產經營衛生管理水平低、種植養殖農藥獸藥使用不規范、土壤水體空氣污染等社會問題,需要找準問題根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進行治理攻堅。
“開展健康影響評估,不僅僅是控制直至消除危害人體健康的因素,還要增加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環境因素。”鐘東波說,加強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等,應該成為構建健康環境的基本策略。
■讓健康權重作用給力
健康影響評估會帶來重大的利益格局調整,必然會面臨來自利益相關方的阻力。采訪中,受訪者提出了自己的“處方”。
“應盡快研究制定衛生基本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以健康權為核心的衛生法體系,將健康影響評估制度確立為保障健康權的基本制度之一,規定健康權必須成為所有公共政策、工程與項目考慮的目標。”鐘東波說。
蘇婧建議,應從中央頂層設計入手,由中央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協調各部門力量,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形成合力解決問題。
“應該把開展健康影響評價評估作為政策法規出臺的依據和重大建設項目立項批準的基礎,甚至可以‘一票否決’!”雷海潮說,要讓公眾參與其中,把百姓滿意度列入評估權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在建立健康評估制度過程中,評價考核的指標體系要科學合理全面,對不利于健康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懲處;厘清相關主體的責權利關系,把健康責任落實到具體的組織和機構上,進一步落實到具體責任人。
受訪者均表示,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還要與“放管服”改革相結合,與已有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交通影響評價和水影響評價等工作機制相結合,盡可能共用共享信息,減少評價對象負擔,并提高評價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