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系列宣傳報道之一
中醫藥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馬占成攝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強調,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推動中醫藥生產現代化,打造中國標準和中國品牌。
中醫藥在我國歷史悠久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原創醫學體系。中醫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豐富的科學內容,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
早在秦漢時期,中醫藥就傳到朝鮮、日本、越南。漢代,中藥材大黃遠銷歐洲。到了唐代,不少國家派人來中國學習中醫藥。唐代傳到印度的藥材有人參、茯苓、當歸、遠志、烏頭等,被稱為“神州上藥”。公元1至5世紀,中國煉丹術多次傳入阿拉伯國家,公元7至8世紀再由阿拉伯傳到歐洲。到了10世紀,宋朝與海外50多個國家通商,外運的中藥品種、數量都大量增加,并且在廣州還專門設立了專管藥材出口機構──市舶司。《馬可波羅游記》記載了大量中國藥材被商人運往亞丁,再轉運到北非的亞歷山大等地。1405年至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領龐大的中國船隊7次下南洋和西洋,輸出了大量的藥材。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贊譽為中國16世紀的百科全書《本草綱目》,于17世紀傳到日本和歐洲,隨后被選譯或全譯成日、朝、拉丁、法、英、俄等文字,成為國際上的重要科學文獻……
由此可見,中醫藥不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較早地傳到世界各地,深受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人民的歡迎。
中醫藥走向世界
新中國建立后,中醫藥的傳播、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針灸熱”、“中醫熱”遍及各地。進入八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率先又興起了“中藥熱”。各國紛紛派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醫藥,派使團來華參觀、學習、考察中藥資源、栽培、飼養、炮制、成藥,以及洽談商貿和技術合作。
1973年,第一個中醫法在美國內華達州誕生,針灸在國際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40多年,以針灸為代表的中醫藥早已聲名遠揚世界各地。
1977年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建立了6個傳統醫藥合作中心。我國也先后在日本、意大利和泰國等國舉辦過多次中藥大型展覽。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委托中國在北京舉辦國際中藥學習班,參加學習的有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8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官員和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20世紀90年代,來華學習的人數劇增,有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700余名留學生、進修生來華學習中醫藥。我國建立的7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3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國(境)外各類中醫藥人才。
今天,針灸服務已陸續得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認可,有了合法身份的針灸市場發展空間愈加廣闊,中醫針灸服務已成為中醫藥國際發展的核心力量。除了為針灸立法,一些國家(地區)還設立了專門的中醫藥管理機構,規范對中醫藥的管理,保障醫療和用藥的安全,有些國家(地區)還將中醫藥納入醫療保險范疇。全世界大約有80%的制藥和藥膳原材料來自中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秘書長黃建銀說:“中醫藥在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得益于對針灸療效的認可,這一根小小的銀針帶動了一個產業的國際發展!”
中藥走向全世界最突出的成果是中國的青蒿素惠及全球,每年挽救上萬個人的生命,因此,被西方媒體譽為“20世紀后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
中醫“治未病”觀念影響著世界。“治未病”的獨特優勢和特色的技術方法,體現了中醫的先進和超前的醫學思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指出:“治未病”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中藥產品已出口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醫醫療機構達5萬多家,醫師超過12萬人。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