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養愛晚”平谷養老基地外的宣傳標語。
“怡養愛晚”平谷基地關停后,老人們在食堂里商量對策。
今年5月,號稱在全國擁有基地、提供“候鳥式”養老服務的怡養愛晚(北京)養老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養愛晚”)被曝于去年6月起資金鏈斷裂。接著,該公司陸續關閉門店,終止會員合同,致上千名老人投入的巨額保證金無法追回。此前,有82歲的空巢老人變賣市區房產,花費120萬元赴該處養老,如今被迫離開基地,變得無家可歸。
此事經媒體廣泛報道后,國家“愛晚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表示,“怡養愛晚”未經批準使用“愛晚工程”旗號進行不實推銷。目前,“怡養愛晚”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已被經偵部門立案調查,法人代表陸某也被拘留。專家指出,“怡養愛晚”經營方式屬于“拆東墻補西墻”。在國家推行社會化養老的背景下,養老服務領域存在經營亂象亟須納入監管范疇。
亂象1
令人目眩的宣傳
家住豐臺的連阿姨是一名退伍軍人。2014年末,她把老伴去世時留下的60萬元撫恤金交給“怡養愛晚”,成為該處上千名會員中的一人。去年合同到期后,60萬元的“養老保證金”至今未能退回。
一下子掏出這么多錢,每個老人都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因為“怡養愛晚”宣稱的“官方背景”,卻給老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據其官網介紹,該公司是由國家支持,多部門協調組建的“愛晚工程”下屬會員單位,享受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在我國邁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公共財政不能負擔全部的養老需求。該公司發展的養老服務,是在為國家“分憂”。
在“怡養愛晚”的宣傳大會上,多位前政府官員“高度肯定”。會下,備受鼓舞的老人心甘情愿刷卡交錢。
連阿姨回憶,當初“怡養愛晚”在吸納會員時,曾有針對性地與高校、機關單位合作,以至于很多“高知高干”家庭,且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退休老人成為主要受害者。這些老人年輕時投身國家建設,對“怡養愛晚”宣稱的“官方背景”更是一片熱忱。
亂象2
虛構出來的實力
騙取老人信任后,“怡養愛晚”和老人簽署了這樣的協議:只要交納數額不等的“養老保證金”,就可在全國十余家“愛晚”基地內享受對應時長和房型的“候鳥式”養老服務——“冬天去海南,夏天去東北居住”不再是夢。合同還規定,老人入住后不必交納吃住費用,一年后退回原始保證金。另有老人為“怡養愛晚”算了一筆賬,認為基于當時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養老基地的運營成本仍在合理區間內。很快,數千名老人動輒交納了幾十萬元的保證金,成就了“怡養愛晚”總計超過億元的原始資本。
然而一年之后,今年5月,“怡養愛晚”在《告養老會員、基金客戶書》稱,公司與中融愛晚(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的中融匯聯基金公司在去年6月倒閉、立案,直接引起中融愛晚基金擠兌,損失近2億元。事后,“怡養愛晚”法人陸某,自稱使用養老保證金會員的錢去“填補基金的窟窿”,這也成為“怡養愛晚”資金鏈斷鏈的重要原因。
另外,“怡養愛晚”自稱擁有的養老基地,也被證明是租賃來的。資金斷鏈后,他們不僅無力償還老人的保證金,更無法支付基地的租金,致使老人突然被養老基地的產權單位“推出門外”。陸續爆出的,還有“怡養愛晚”的相關公司因陷入房屋租賃糾紛,被外地法院判令強制執行。去年底,“怡養愛晚”法人陸某還曾被列入了最高法失信人員名單。但這些潛在的隱患,會員當時都不知情。直至今年4月,還有新的會員加入進來。
亂象3
寅吃卯糧的經營
今年5月底,“怡養愛晚”位于平谷的總部基地被迫關停,會員被要求返回市區。記者采訪公司法人陸某時,他曾對記者表示,“怡養愛晚”可以扭轉局勢,通過發展其他地產項目陸續兌付老人的保證金。
但此時,這家負責提供養老服務的公司,已經在經營方式上“變了味”。為了給公司募集“熱錢”,陸某讓老會員給他打工,成立了一支“老年開拓隊”。當時,會員入會的門檻持續降低,從10萬元減到了3萬元。陸某稱,只要老會員介紹3人入會,就可拿到1800元工資。
上個月,陸某得知自己要被公安調查后,要求老會員追加保證金的20%至30%,或幫其賣房才能轉成新會員,取得兌付保證金的機會。但此時,已經寒心的會員公開質疑稱,一旦老人的養老保證金變成了投資,老人就從債權人變成股東。一旦新公司出現問題,股東們要風險共擔,保證金就很難拿回來了。
有金融專家告訴記者,“怡養愛晚”的經營方式,屬于“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利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假象騙取更多投資。
聲音
拿什么保衛
老人的養老錢
隨著“怡養愛晚”的經營亂象陸續被媒體報道,國家“愛晚工程”的主辦單位,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近日終于發聲稱,“怡養愛晚”公司確實為愛晚工程企業平臺成員,但未經批準利用“愛晚工程”對其經營的養老產品進行宣傳推銷,其拖欠會員養老保證金的產品也沒有得到授權,“愛晚辦”對此并不知情。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特邀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養老領域的亂象亟須納入監管。國家應對這類養老模式建立一個平臺,相關企業需在平臺上備案,且交納一定額度的風險保障金。這樣,即便“怡養愛晚”倒了,保障金仍可對會員進行賠付,不至于讓老人把一輩子的存款搭進去。
目前,很多養老機構開展旅游養老、以房養老的會員制養老服務,老人交納巨額入會費用一段時間后,時有發生企業經營不善,法人代表頻頻“跑路”的現象。究其原因,是企業從成立到破產的各個環節沒有納入到嚴格的監管范疇內。目前,社會化養老模式多種多樣,受到不同需求的老人追捧,但相關的法律法規也要跟上,才能讓老人“老有所依”。
提醒
避免“把雞蛋都放入一個籃子”
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盧明生律師告訴記者,一旦會員制養老機構出現兌付風險,老人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法院尋求訴訟,這樣才能將涉事機構的資產及時凍結,盡可能幫老人追回損失。
另外,從此前曝光的養老機構經營亂象看,涉事企業的經營花招愈發精明。以前一些企業在沒有許可資質、沒有工商執照的情況下就敢從事經營,但現在有的機構即便出具了相關資質和許可證,其提供的服務也不一定可靠。目前,老人除避免“把雞蛋都放入一個籃子”的投資方式外,還要盡可能從子女或專業律師處獲得協助,投資前先向養老機構的授權單位進行養老產品資質求證。另外,對于有養老機構自稱持有養老基地產權的情況,可申請向當地房管部門主動核實,并請養老機構出示相關房產的所有權證及規劃許可,一些騙局就能很快揭穿。(記者 張驍 文并攝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