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醫生,原因存在諸多方面
今年10月集中發生了多起醫療暴力事件,被醫學界稱為黑色10月。選擇這種極端暴力的手段來表達對醫療服務的不滿,原因到底為何?
1983年,最初的醫療改革,對公立醫院斷奶斷糧,開始實行醫院的醫療承包。醫院開始走上自負盈虧的道路,醫生不僅看病,還要考慮自己的收入,甚至犧牲善良去獲得正當權益。盡管很多醫生反感、反抗,他們無法抗拒所謂改革的力量,他們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犧牲品。
座談會上,廣州市中醫院ICU主任趙云燕喊出,醫院不能披著公益的外衣,去自負盈虧。10月31日,溫嶺市衛生局副局長俞妙祥也呼吁,希望國家政策能促進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從根本解決醫患關系緊張問題。所有醫生都想當好醫生,所有患者都想找好醫生,我們社會缺少好醫生成長的環境,及好人有好報的環境。
此外,我國醫療暴力沖突頻發,很大程度上,還在于人們對醫學的誤讀。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謝啟麟分析,很多患者認為,到醫院花錢看病,屬于消費行為,醫生治不好病,必須賠錢償命。這樣的觀點實則很荒唐,世上很多東西可以交易,唯獨不能把醫療做成生意。去醫院看病,不能等同于去4S店修車。花錢車一定會修好,換了發動機,車一定會完好如初。去醫院,你花錢了,不一定能治好病,做了手術更不可能立刻恢復健康。患者不切實際的期待,讓很多人認為醫學無所不能。
媒體缺少正能量。中山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林潮雙談到,縫肛門事件后,很多媒體都用頭版做大篇幅報道,但醫療暴力卻很難登上媒體的頭版頭條,醫療暴力的處理結果也很難被廣泛傳播。“這兩天看廣醫二院的事情,我發現就只有我們醫生自己在可憐自己。每次醫療暴力事件后,媒體總是熱鬧一陣子,沒有因此而改變什么。”
很多醫院反映,醫院配備了警務室之后,醫療暴力并未減少,原因是警察沒有盡早將其制止于萌芽。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說,公安部門應該把醫院,至少把門診、急診作為公共場所保護起來。舉個例子,如果銀行給儲戶搞錯了,誰敢打銀行的職員,誰敢砸玻璃,馬上拘捕!銀行是存錢的,那醫院呢?醫院是儲存人類生命的、健康的,比錢還重要。我們為什么對這樣一個場所不加保護呢?
通常,公安部門在公共場所,一定會堅決制止以擾亂秩序和危害安全為目的的違法行為。比如在車站、碼頭這樣的公共場所,公安部門絕不能容忍在現場強行停放尸體、私設靈堂、打橫幅標語等行為發生;不能容忍強占公共場所、限制自由、糾纏不休、高聲叫罵等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等行為的發生。
但在醫院,醫療暴力行為擾亂了正常的診療秩序。醫院報警請求制止違法行為的時候,有的公安部門的同志認為,對這些行為采取強制措施于法無據;醫院不是公共場所,實施的還是內保制度,即便警力到了現場,沒有動手就不能管;更多的人則認為,涉及醫療糾紛、涉及患者的事情,只能由醫患雙方或者醫院自己解決。這實際上是將“違法行為”與“醫療糾紛”混為一談。由此,醫院這樣的場所容易滋生“醫鬧”或者只能任由“醫鬧”滋事,也就自然而然了。
中國醫院協會的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鄭雪倩律師說:“加大執法力度很重要,醫院是一個公共場所,但公安機關總認為是一個內部場所。”他希望公安部從意識上轉變,不能總是把這類事件看成是醫療糾紛,這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在醫院發生的犯罪事實。
對此,國家衛生計生委出臺過一個指導意見,建議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增大保安力量。雖然有這樣一個“指導意見”在,但是從實際效果看,諸如醫患沖突一類,事發突然,防不勝防。醫院的保安沒有執法權,人員配置再多,也不解決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