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縣:將“沁州黃小米”做成“富民大產業”

一、背景
沁縣是“中國小米之鄉”,也是革命老區、農業大縣,地處太行太岳兩山之間,國土面積1320平方公里,總人口1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6萬人),轄9鎮2鄉218個行政村6大社區,是全省主體功能區劃定的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縣之一。經山西省政府批準,沁縣于2019年正式退出貧困縣,摘掉了34年的省級貧困縣帽子,累計減貧38467人。“沁縣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特指沁州黃小米)”。作為清康熙帝御賜“沁州黃貢米”,中國四大名米之一,長期處于傳統低端運作,生產經營粗散,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差、綜合效益低,沒有讓這一戴有金字招牌的區域特優產業發揮出興業富民的支撐示范作用。
二、做法
(一)科學規劃,高位推動。為推動沁州黃小米這一區域特優產業做強做大,沁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編制出臺了《沁州黃產業發展振興計劃》,對沁州黃谷子實施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擴展,形成了沁州黃谷子標準化種植“五統一”(即“統一地塊標準、統一供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訂單收購”)技術規程,截至目前,共建成集中連片千畝有機種植核心示范基地10個、良種繁育基地2個,極大地提升了沁州黃谷子品質。該縣制定出臺了《關于對貧困戶農資物料免費發放及補助的通知》,對沁州黃谷子種植戶進行資金補助,每畝補助金額125元,其中沁州黃谷種補助10元,沁州黃谷子專用肥補助105元,農藥每畝補助10元。為推動鄉村振興,又研究出臺了《沁縣2021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強農惠農扶持政策》,沁州黃谷子連片集中種植50畝以上100畝以下,每畝種子、有機肥補助100元;連片集中種植100畝以上,每畝種子、有機肥補助150元,促進沁州黃谷子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科技化發展。
(二)科技支撐,轉型升級。一是品種優化強根基。大力實施沁州黃谷子種植技術研發和品質提升工程,先后聘請中國農科院谷子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刁現民、營養與食品工程研究專家郭順堂、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專家陳瑛等權威專家,持續開展良種繁育科研攻關。二是技術入戶保品質。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每年組織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免費為沁州黃谷子種植戶提供土壤檢測分析、科學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等技術服務,基本達到了每個種植戶都有一名谷子種植“能手”,不斷提升沁州黃谷子生產品質。三是產品研發促轉型。大力實施沁州黃小米產業鏈延伸工程,先后研發了嬰幼兒營養小米粉、中老年營養小米米粉和速溶純小米粉,被營養專家稱贊為“全價植物營養”,同步加快特殊醫學用途食品、食藥同源產品研發,沁州黃米醋、米酒、小米鍋巴、餅干等產品走俏市場,實現了從初始的小米加工銷售到高端農副產品研發加工銷售的華麗“蝶變”。
(三)龍頭引領,拓荒市場。一是開展展會營銷。組織支持沁縣小米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國內大型有機、綠色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主動融入市場大局,宣傳優質產品、提升品牌形象、拓展市場營銷。二是深耕線下營銷。引導沁縣小米企業建立現代市場運營模式,強化專業營銷團隊建設,全領域開拓沁州黃小米銷售市場。三是做強線上營銷。支持沁縣小米企業利用網絡開展沁州黃小米推廣營銷,實現“米通天下”的市場目標。
(四)企農聯動,實現共贏。實行“龍頭企業+合作社+科技+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將分散的、小規模的、粗放式的經營納入到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是沁州黃小米集團利用“五位一體”小額信貸的優惠政策,篩選300戶進行小額信貸,建設了2000頭肉驢養殖基地,每年每戶分紅4000元。二是依托沁州黃小米集團,聯合沁州黃小米生產加工鏈上的5個企業、8個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以及部分種植大戶,組建了集種植、農機農具、加工、銷售、畜禽養殖等優勢為一體的農業經營組織聯盟。該聯合體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以谷子種植業為基礎,以小米深加工為龍頭,通過契約形式使各成員單位既各司其責,又互聯互通,有效促進了生產要素大融合,規避了同質化競爭,攥緊了生產拳頭,形成了品牌合力。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