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多措并舉鞏固提升糧食主產區地位

一、背景
吉安素有“贛中糧倉”之稱,全市轄13個縣(市、區),有產糧大縣10個,每年外調稻谷超過30億斤,總產量和外銷量均居全省前列。近年來,吉安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標,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有效鞏固了我市糧食主產區地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吉安貢獻。
二、做法
(一)狠抓耕地保護,確保面積穩定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吉安山多地少,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僅585萬畝。為保證糧食面積,我們在推廣雙季稻種植的同時,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全市糧食播面常年穩定在960萬畝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
1.嚴守耕地紅線。對全市耕地保護情況開展排查整治,嚴查嚴糾耕地“非農化”行為,并把制止耕地“非農化”工作納入對縣(市、區)糧食安全考核重要內容。對于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土地報批時要求各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的,嚴格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的要求補劃到位。
2.大力開展耕地拋荒整治。針對近年來受比較效益低、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影響,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的耕地拋荒現象,2019年12月,市政府辦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耕地拋荒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20年開始,用兩年時間全面解決耕地拋荒問題。
3.積極推進“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嚴格農用地用途管制,為防止出現“大棚房”問題反彈,鞏固2019年專項行動整治成果,從5月底開始,我市集中組織開展了“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回頭看”。通過對全市2.5萬多個農業設施、3.9萬多畝面積的排查和整治整改,未發現反彈情況,新排查出的8個問題,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恢復農業生產功能,并建立常態長效監管機制。
(二)狠抓生產服務,實現糧食豐收
1.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業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按照“質量第一、統一標準、連片建設”要求,嚴把項目設計關、施工關、驗收關、管護關,打造了一批質量好、規模大、效益高的高標準農田工程。
2.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的總體要求,以井岡軟粘等地方優質稻品種為重點,以糧食加工企業為核心,以科技服務為支撐,按照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的“五個統一”要求,加大改良選育地方品種力度,建設集育種、選種、繁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良種繁育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基地。
3.大力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壯大農機、植保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農機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機職業經理人和技能型人才隊伍,全市共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1800多個。創建了吉泰盆地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示范區,整合組建多個從工廠化育秧、機耕、機播、機防、機收到機烘等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的糧食生產綜合體。
(三)狠抓生態管控,提升產品品質
1.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把“綠色大米”產業列入全市重點推進的六大富民產業之一,大力推廣糧食生產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綠色農業種養循環示范和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推廣示范,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腐熟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
2.切實加強耕地污染防治。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建立了耕地土壤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全市共劃定優先保護類耕地631.9萬畝,安全利用類耕地10.09萬畝,嚴格管控類耕地0.36萬畝。持續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0年,通過采取土壤調酸、水分調控、葉面調控、原位鈍化、種植結構調整及休耕等措施。
(四)狠抓經營創新,增加種糧效益
認真落實國家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推進騰倉擴容,做到糧食收購應收盡收。在強化政府支持保護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切實提高種糧積極性。
1.加強糧食收儲和中心庫建設。深入開展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加快布局“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糧食收儲網絡,承擔糧食儲備、政府調控和市場化收購任務。全市共建設市級視屏監控中心1個,中心庫點9個、收納庫點73個,現有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總庫點302個,倉庫1980座,倉容32.8億斤。
2.著力打造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大力推進“井岡山”牌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發展“井岡軟粘”“井岡蝦稻”和“井岡紅米”三大系列產品,組建專門品牌運營公司,對品牌進行開發和推廣。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