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榆中:打造農業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近年來,甘肅榆中縣圍繞“好中優”“特中特”“獨一份”“錯峰頭”的特色產業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品牌效應,按照產業為先、龍頭引領、農戶參與的產業發展目標,培育和打造了以高原夏菜為代表的冷涼型蔬菜、百合等“甘味”系列特色農產品,尤其是以榆中為核心區的“蘭州高原夏菜”主產區已成為全國“北菜南運”“西菜東調”主要基地之一。
一、背景
榆中縣位于甘肅省會蘭州市東郊,年均氣溫6.7℃,年日照時數2666小時,降水量350毫米,無霜期180天,屬溫帶半干旱氣候。高原夏菜主產區介于海拔1480—2400米之間,由于海拔的梯次變化,使不同蔬菜種植區域水分和熱量條件各有差異,有效滿足了不同品種高原夏菜種植和梯次上市條件。榆中縣蘭州高原夏菜主要種植品種包括花椰菜、西藍花、甘藍、青筍、芹菜、大白菜、娃娃菜、百合等30多個。
榆中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也是蘭州高原夏菜的發源地和主產區,蔬菜種植總面積占蘭州市蔬菜種植總面積的1/3,是蘭州高原夏菜生產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目前,榆中縣培育各類培育各類蔬菜生產銷售合作社480家、專業蔬菜經銷商200多家、蔬菜冷藏庫44家庫容14萬噸,源源不斷地將優質蔬菜產品銷往全國60多個城市的80多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縣域內年外銷蔬菜130多萬噸,其中銷往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地區約占90%,出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約占10%。建成蔬菜基地113個,其中:國家級蔬菜標準園6個,省級標準園1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每年推廣蔬菜綠色防控面積6萬畝以上。
榆中高原夏菜產業經歷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久久為功的培育過程。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發展,“蘭州高原夏菜”品牌價值經國家質檢部門評定達到58.99億元,成功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區、“國家級出口蔬菜質量安全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第三批)認定及“甘味”農產品區域等公用品牌。
二、做法
(一)打好“四抓”組合拳,著力強化產業發展關鍵基礎。
一是抓規劃,優化區域布局。制定《榆中縣高原夏菜產業發展規劃》《榆中縣南部二陰山區冷涼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等縣級產業規劃,劃定蔬菜優勢產區面積60萬畝,建成5大特色產業發展功能區,保證了充足的種植面積。
二是抓模式,帶動農戶參與。大力推廣榆興農莊“互聯網+設施農業”和康源公司“集團連市場建基地帶農戶”等發展模式,穩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蘭州高原夏菜榆中專供基地,加快蔬菜產業“穩中東擴”發展步伐。
三是抓品種,完善產品結構。按照“引進一批、推廣一批、貯備一批”的原則,加快健全新品種示范推廣機制。四是抓技術,夯實產業基礎。示范推廣移動式鋼架育苗棚、高寒陰濕山區蔬菜錯季栽培等46項高效實用技術、制定出臺21個蔬菜地方標準。
(二)彈好“四重”協奏曲,著力強化產業發展保障舉措。
一是重銷售,打通物流通道。積極組織參加全國農博會、綠博會、甘肅特色農產品推介會等大型博覽節會,確保高原夏菜“投身大市場、參與大流通”。
二是重品牌,提升市場影響。高標準承辦了2屆甘肅特色農產品貿易洽談會,榆中縣高原夏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省內外不斷提升。
三是重組織,規范行業體系。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導、帶動農戶”原則,大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聯動發展。
四是重環保,推進綠色發展。針對產業發展產生的尾菜問題,大力推廣尾菜直接還田、堆漚制肥還田等農業環保技術,建成5個5000畝尾菜還田示范點,每年處理田間尾菜45萬噸以上。
(三)走好“五新”創新路,著力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新監管,規范投入源頭。建成全省首個質量興農“云平臺”,全縣160家投入品經營企業全面實現電子臺帳管理;建成綜合線上執法監管系統,率先實現投入品來源和去向全程監管。
二是新機制,保障舌尖安全。在高原夏菜產業全面推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動態監管生產主體名錄庫,印發合格證5萬份,推動特色農產品攜帶質量安全“新名片”“承諾函”“身份證”上市銷售,有效提升了特色農產品質量檔次和消費者接受水平。
三是新突破,打開高端市場。著力在實施循環農業有機農產品示范推廣項目下功夫,建成8個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引進先進有機技術改造設施大棚170座,新增綠色有機果蔬產能1700噸,借助甘肅好食材公司北京市“甘味農產品展銷品鑒中心”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爭取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利用3至5年時間,完成100個重點蔬菜種植基地有機技術改造,建成1萬畝高端有機蔬菜基地,持續領跑產業發展。
四是新金融,助推產業加速。緊抓省市政策性金融扶持契機,不斷加大惠農政策資金落實力度,截止上半年,累計落實各類惠農政策資金8700萬元。召開“政銀企”對接會,金融機構現場與產業聯盟、合作社、家庭農場簽訂框架貸款協議,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題。
五是新舉措,帶動農戶增收。落實產業扶持資金,對全縣283戶有勞動能力且有意愿發展農業產業的“兩類戶”逐戶落實農業產業發展措施,增加經濟收入。爭取恒大捐助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資金3590萬元,對全縣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等8個子項目進行資金扶持,指導40余家龍頭企業合作社認真編制恒大捐助項目實施方案并推進項目落地,有效促進龍頭企業提升帶動建檔立卡戶產業發展能力。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