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館陶:產業引領 聚力奮進 譜寫館陶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背景
近年來,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以產業振興為引領,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人才強縣和文化潤民為支撐,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路子。
二、做法
1、抓產業,強縣富民促增收。
一是發展特色產業。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禽蛋、黃瓜、黃梨、黑小麥、艾草等優勢產業。
二是做強優勢產業。館陶縣是“中國糧畫之鄉”“中國輕工軸承之鄉”。以海增糧藝為龍頭的糧畫產業輻射帶動周邊10余個村莊,糧畫及相關產業產值5000萬元,從業村民平均年收入24500元。魏僧寨鎮軸承園區入駐企業157家,軸承加工專業戶2000余戶,從業人員3萬余人,年加工能力60億套,產品占據國內微型軸承市場60%以上,出口歐洲、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是做優鄉村旅游。館陶縣匠心獨具打造出一批“小而特、富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鎮集群,依托現有特色小鎮及1條國家級、3條省級美麗鄉村游精品線路,打造鄉村旅游名片。
四是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了圣奧化妝品、東汝阿膠、葵克生物、常艾坊、六和食品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以二產帶一產促三產,實現農業提質增效。
五是抓好產業融合。按照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創建了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市級園區。
六是推進制度改革。以農村集體土地清收重新發包為抓手,盤活資源,騰出空間,重新發包集體土地2萬余畝,全縣增加村集體收入3700萬元。
七是注重平臺建設。投資1.2億元建設為民服務平臺,構建縣鄉村三級為民綜合服務體系,將黨務政務、農業生產、供銷商品及農村產權交易等服務整合,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還為村民提供了水費電費繳納、政務代辦等一站式公共服務,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2、抓生態,建設宜居新農村。
一是突出特色小鎮建設。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高標準建設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黃梨小鎮等9個特色小鎮,其中糧畫小鎮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美麗鄉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二是大力實施“十全工程”。推動雙代和潔凈煤、電子商務進農村、廁所改造、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和村村通公路、全域水網、社會化環衛治理、綜合服務、綠化美化、基層黨建十個方面實現全覆蓋,統籌推進路網、管網、水網、綠網、智網等“五網”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三是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投資5.2億元,全縣所有村莊的街道、胡同全部硬化,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環境保潔實現全覆蓋,建設5.2萬座農戶廁所,實現應改盡改,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3、抓人才,創新發展激活力。
一方面,堅持內培,筑牢人才之基。成立幫扶團隊。選拔年輕科級干部49名到村任職,選派147名包村干部并抽調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200余名入村工作,帶領百姓建設家園、振興鄉村。設立夜校。每個鄉鎮都設立了夜校,通過夜校培訓發展蛋雞、黃瓜、黃梨、食用菌等種養殖產業,戶均增收1.5萬元。培育新型農民。開展保育員、育嬰員、家政服務等專業技能培訓,培訓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農民5萬人,培訓產業帶頭人2600人。
另一方面,注重外引,持續激發活力。引進院校及專家學者。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及專家學者合作,在我縣美麗鄉村建立實踐基地,為我縣提供鄉村振興發展的最新信息及研究成果,助推農業實現高質增效。建立美麗鄉村培訓機構。建立全國第一所專門培養鄉村振興綜合型人才培訓機構——美麗鄉村大學。吸引藝術大師入駐。糧畫小鎮已吸引來自北京宋莊、山東濟南、內蒙古等地20余位藝術家入駐,開辦藝術家工作室及糧畫學校,濃厚了小鎮藝術氛圍,為小鎮發展增添動力。
4、抓文化,潤澤鄉風鑄文明。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8個鄉鎮,全部建有國家三級站以上標準的綜合性文化站,277個行政村都建設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建設鄉村文體廣場277個、文化舞臺61個,農村電影、有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廣播、農民體育健身覆蓋率達100%。
二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組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建設善行功德榜、道德大講堂等,發揮好榜樣示范帶動作用。
三是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全縣所有村都建立了鄉賢隊伍,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健全完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
四是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縣277個行政村均建立了群眾文藝隊,群眾性文體活動在城鄉已成為常態。成立四股弦劇團等多家群眾性文藝團體,三年來送戲下鄉586場,各種公益演出活動1210場,19支農村公益放映隊為農村免費放映電影11298場。
五是推動文藝創作健康繁榮。鄉土文學創作團隊實力雄厚,近幾年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美麗鄉村之歌·聽花開的聲音》是全國第一部反映美麗鄉村的文學作品集,《英雄壽山寺》《英雄范筑先》等大型室外情景劇深受游客喜愛。
5、抓黨建,固本強基謀發展。
一是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加強對鄉村干部教育培訓,發揮好縣委黨校干部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聚焦集中換屆“后半篇文章”,聚焦省、市、縣重點任務,聚焦工作薄弱環節,先后舉辦新任農村黨支部書記履職能力培訓班,鄉科級干部學習貫徹市、縣兩級黨代會及“兩會”精神培訓班等班次,打造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二是全面建強基層黨組織堡壘。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兩委”干部換屆,全縣50歲以下村支書占比8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村支書占比43.7%,4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考核招聘為公務員,8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考核招聘為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此外,還有4名鄉鎮黨委書記獲得農村工作特殊貢獻補助。
三是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黨組織+網格化”模式,將黨小組建在網格上,選優配強黨小組組長和網格員隊伍,整合黨建、綜治、應急、城管、環保等各類網格資源,大力發展綜合網格,提升精細管理水平,打造基層治理基本單元。
四是完善提升新型智慧黨建平臺。在全市率先打造新型“VR智慧黨建”平臺,推廣“智慧黨建+基層黨建”模式,實施常態化基層黨支部書記輪訓和“萬名農村黨員培訓工程”,受到市委領導批示肯定。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