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抓五星亮 產業特色強

一、背景
泊爾江海子鎮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西部,轄區總面積1051平方公里,全鎮共有11個行政村152個自然村,總人口12319戶26185人,常住人口4135戶6759人。現有耕地9.74萬畝、林地91萬畝,經營中農牧業企業4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4家、種養殖大戶70戶,開設農副產品惠民直銷店3家,打造電商平臺2個。2020年全鎮實現財政稅收1.12億元。
二、做法
泊爾江海子鎮深入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總要求,圍繞“五星達標、特色培育”要求,堅持以基層黨建高質量引領鄉村振興,全面推行“五抓五星亮、產業特色強”工作思路,依托鄉村立地條件,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勾畫“鄉村振興美麗藍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點示范、連線成串、全面鋪展。
(一)抓基層組織建設,培育鄉村振興“領頭雁”,點亮“黨建引領星”
大力推行“企業+黨支部+合作組織+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把黨支部建在新型農業產業鏈、農畜產品電商產業鏈和鄉村旅游產業鏈上,不斷挖掘農村農業的新資源、新特色和新風情,以基層黨建高質量引領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一是指導各村找準本村特色和發展路子,發揮致富帶頭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村“兩委”、能人大戶積極整合各類惠農支農項目資金,盤活現有資源。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引領產業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搞好農產品品牌建設,統籌發展特色產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三是充分挖掘鄉土風情資源,打造農家樂、休閑體驗、采摘觀光等特色旅游項目,將“零星散種”的鄉村旅游項目編織成網,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帶動農村旅游向產業化發展。
(二)抓產業轉型升級,找準鄉村振興“金鑰匙”,點亮“生活富裕星”
一是充分發揮野良壹號、德鑫、億茂、羚鮮、長青等龍頭農牧型企業示范帶動作用,發展以肉牛、肉驢、生豬、家禽為主的高效養殖業。二是采取土地集中整合流轉的方式,發展綠色有機蔬菜、五谷雜糧、沙棘、紫花苜蓿、中草藥材等特色種植業。三是充分發揮109國道交通運輸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業。四是有效利用現有旅游資源和原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
(三)抓人居環境整治,開啟鄉村振興“加速器”,點亮“環境美麗星”
認真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關工作要求,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導向,堅持“因地制宜、示范先行、注重保護、建管并重”的原則,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和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工作,持續改善村容村貌。
(四)抓創新社會治理,把牢鄉村振興“定盤針”,點亮“社會和諧星”
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堅持矛盾糾紛調解與司法、行政、仲裁等力量相互溝通銜接,對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和力量進行有效整合與重構,形成優勢互補、主體多樣的多元化信訪矛盾糾紛化解新機制,擴大矛盾調處“朋友圈”,切實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打出一套漂亮“組合拳”,走出了一條信訪、調解“1+1>2”的新路徑。一是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按照“訴求合理的解決問題到位,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工作思路,認真傾聽群眾意見,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在調解過程中堅持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努力構建和諧家園。二是打造多元化信訪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充分發揮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各村調委會的調解職能,推行矛盾調解“選、進、穩、理、調、出”六步工作法,從現有人民調解員隊伍中選派調解水平高、群眾工作能力強、有一定信訪工作知識或經驗的人員參與信訪矛盾化解。完善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組織為骨干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立由村“兩委”成員、社長、護林員、黨團員以及退休干部、教師組成的村級治安、普法、幫教、調解、巡邏“五位一體”的群防群治隊伍,開展戶戶聯防、鄰里守望等農村“創平安創和諧”活動。
(五)抓精神文明建設,固穩鄉村振興“臺柱子”,點亮“鄉風文明星”
一是新引領、展形象,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依托志愿服務隊伍和志愿者,打造一支聚合各類人才、有能力、有熱情、靠得住、敢擔當的文明實踐主力軍,傳思想、傳政策、傳道德、傳文化、傳技能。深入開展“講”“評”“幫”“樂”“慶”五字活動。二是改風氣、破陋習,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圍繞精神文明建設,開展鄉風文明大行動,提倡社會新風尚,開展“一約四會、三村、四榜”傳播活動,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導村民主動轉變觀念,改正不良思想和陳規陋習。三是提顏值、美環境,持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下大力氣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廁所革命”工程,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實現村社“顏值”和“內涵”雙提升。四是評模范、樹典型,正向激勵群眾提高精神追求。組織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村史文化館、文化中心戶、道德評議臺、四德榜的教育引導功能,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五是搞活動、聚人氣,不斷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