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市吉亞鄉巴什吐格曼村:打造一域產業帶動一地發展 “鴿子籠飛出金鳳凰”

一、背景
新疆和田市吉亞鄉巴什吐格曼村位于鄉政府以南4公里處,全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全村戶籍324戶1458人,其中農業戶籍304戶1380人。全村耕地面積900畝,人均耕地面積0.61畝,主要種植農作物核桃、小麥、玉米等。農民家庭經濟收入以農業、林果業、勞務輸出、手工業為主,輔以家庭養殖,2019年人均收入9859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17.61萬元,2020年人均收入11346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到22.96萬元。
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2018年,工作隊帶領村“兩委”班子立足長遠,在調研上做足“繡花功夫”后,針對巴什吐格曼村沒有帶動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就業的龍頭企業問題,結合和田地區農民養鴿食鴿的風俗習慣,依托“五個一”全覆蓋包聯工作體系,特別是“訪惠聚”派出單位和包聯領導的牽線搭橋,成立了和田市昆和種鴿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村委會+合作企業+貧困戶”的模式,村委會以閑置土地入股、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或托養家里的種鴿獲得工資或分紅收入,以期實現增加村委會集體收入、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見效益共贏的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上需要再用力。通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雖然村里有了產業,但是如何讓產業發展更有持續性,更有活力性,仍然是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是高質量的預防規模性返貧、消除致貧風險需要再用力。通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雖然全村人都穩定的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但是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如何高質量的預防規模性返貧、消除致貧風險成為面對的迫切問題。
三是持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與感恩之心需要再用力。通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通過政府及全體干部的外部幫扶及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全村在2019年摘掉了貧困帽子,全村每一戶群眾脫貧的故事都是一個個非常勵志感人的事跡。要實現鄉村振興,必不可少的還是需要不斷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群眾的感恩之心。
(二)初心不改,回饋一方水土
幾年來,在后盾單位和田地區稅務局的大力幫扶下,該統籌協調各方資源,通過單位后盾支持、村委會自籌、社會幫扶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是累計安裝路燈200盞,投入資金近30萬元,實現全村主要路段路燈全覆蓋。二是累計購買水泥500余噸,投入資金30萬元,用于村級路面硬化和農戶庭院改造。三是累計安裝路政護欄8公里,投入資金近20萬元,實現全村主要路段美化全覆蓋。四是累計投入資金10萬元,幫扶200余戶家庭購買家具,改善生活條件,提升農戶家庭環境。五是累計購買砂石料300余車、商砼30車,實現全村庭院改造全覆蓋、路面硬化全覆蓋。
(三)追夢不止,打造一域產業
面對村里缺乏穩定增收產業的困境,該村結合和田地委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產業當先、就業先行、產業就業雙保險雙覆蓋工作思路摸索出路,找準發展產業帶動就業的定位。發揮區域優勢,立足本地實際找準定位,以“農民養鴿小興趣撬動脫貧致富大產業”為契機,遍訪全地區大大小小養殖基地,從零開始摸索如何把零零碎碎的鴿子綜合起來產生大效益,經歷了從合作社注冊、鴿場開工建設、鴿子進廠、招聘工人、聘請技術顧問等等,2018年年底成立了和田市昆和種鴿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總占地面積100畝,建成6個標準化養殖鴿舍和2個種鴿散養棚。
和田市昆和種鴿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按照“一步一腳印、三年百萬夢”既定目標,截至2020年12月底,合作社銷售收入累計達到320萬元。在科學高效的管理下,工作隊和村兩委以“一個一樣”(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帶領合作社探索出“兩個不一樣”(脫貧成效和管理方式)實現了“兩個帶不走”(增收產業和技術團隊),為巴什吐格曼村的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留得了“青山”也贏得了“金山”。
胡杜尤木拜爾迪·斯拉吉艾合麥提在村里的支持和幫助下,擴建了和田市果海爾孜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全村有托養意愿農戶家的羊統一養殖起來,并且按照全和田市最高的分紅比例來分紅。
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和傳統養殖業基本飽和等因素的限制,該村產業發展結構比較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在工作隊的全力支持下,阿卜杜哈力克·艾力克服種種困難進京求學,于北京服裝學院畢業以后回家鄉創辦了和田市破繭(CC-b)個人原創服裝工作室,以傳統艾德萊斯為基礎,融合現代化服裝設計理念,實現從艾德萊斯紡織、服裝設計、縫制、實體店銷售完整鏈條。
(四)守諾無悔 心系全村百姓
一是擴大各級宣傳和報道,提升全村鄉村振興工作大眾知名度。圍繞全村上下齊心協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脫貧的故事做文章、搞宣傳。二是爭取各級榮譽和獎勵,提升全村鄉村振興工作社會美譽度。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