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建糧優菜綠獼果花香田園綜合體 引領縣域鄉村全面振興

一、背景
天府源田園綜合體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面積36.6平方公里。項目充分用好各級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3億元,整合其他財政資金5.6億元,撬動社會投資31億元,成功打造以糧優菜綠獼果花香為特色的田園綜合體整體,建成生產、產業、經營、生態、服務和運行等六大體系,有效促進了都江堰市全域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
二、做法
充分遵循生態價值轉化理念,創新建管運營機制,深化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路徑,以田園綜合體引領縣域“三農”全面升級,打造鄉村振興的都江堰范式。
(一)立足區域比較優勢,精準定位發展方向
將田園綜合體定位為“美麗鄉村示范區、農旅融合引領區、綠色農業典范區、農村改革先行區”,打破行政區劃,依據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條件,科學規劃胥家鎮8個社區和天馬鎮5個社區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范圍,以域內紅心獼猴桃、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玫瑰花特色產業種植區為核心,高標準規劃建設“四園三區一中心”(紅心獼猴桃出口示范園、優質糧油(漁)綜合種養示范園、綠色蔬菜示范園、多彩玫瑰雙創示范園,灌區農耕文化體驗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區、川西林盤康養區和綜合服務中心)8個功能組團,每個組團控制在2—3個社區的規模,差異化布局生產、生活、旅游配套設施,實現錯位式聯動式發展。
玫瑰花溪谷
(二)創新優化組織架構,凝聚聯動發展合力
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天府源田園綜合體管理委員會,構建“領導小組+管委會+雙創中心+投資公司+合作社”五方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院校、企業、合作社各自在科技、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互補優勢,形成發展合力。
(三)深化農商文旅融合,筑牢產業發展基礎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戰略,推動傳統農業向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價值提升的鄉村產業裂變。一是鞏固現代農業本底。建成和提升高標準農田5.5萬畝,整治渠道68公里,新(改)建田間道路100余公里,糧食平均畝產從2017年的471千克提升至2020年的498千克,規模化綠色蔬菜基地從2017年的3000畝提升至8000畝。二是延伸“農業+”產業鏈。在全市延伸布局田園綜合體主導產業的上下游、左右岸產業鏈,吸引花蕊里灌縣川芎產業園和國家農業公園等26個總投資292億元的農商文旅融合項目簽約落地,培育拾光山丘、向榮花里等一批農事體驗、鄉村度假、精品民宿等新業態,開發“灌米”、獼猴桃面膜等13種精深加工農產品。三是放大農產品品牌效應。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級農業品牌體系,培育出天賜獼源、稻米家、圣壽源等11個優質農業品牌,創建85個“三品一標”、7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和6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
灌區映像
(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做優鄉村發展環境
實施“以文化為靈魂、以田園為肌體、以林盤為特質、以綠道為脈絡”的農村綜合提升打造,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詩意棲居圖。一是優化田水林院農村形態。通過“理水、亮田、護林、改院”,將13公里原鄉綠道和68公里生態渠系縱橫交織于5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優質糧菜基地、獼猴桃園區、玫瑰花溪谷等大地景觀連線成片,全面展現“綠道藍網、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態格局。二是激活閑置沉睡農村資源。通過就業帶動、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導農戶將閑置農房和宅基地等資源與社會資本、合作社等聯營共建,盤活閑置集體資產2699平方米,創造集體經濟收入近40萬元,禹王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與綠沃農業公司合作將千畝“四荒地”打造成四季美艷的玫瑰花海,將12畝閑置宅基地打造為陌見山高端民宿。三是弘揚千年天府灌區文化。貫穿“文化為魂”的理念,深入挖掘易家大院、石龍津碼頭、老人橋和天馬轎房嗩吶等30余處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并依托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田園詩歌節”等重大主題活動,講好本土故事,凝聚區域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推進地方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
(五)構建人才培育模式,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構建“引育留用”的四向并進的人才培育模式,推動農戶變專家、帶頭人、項目股東,共建共享田園綜合體。一是提高農民技能水平。構建“院校+企業+農戶”合作機制,吸引涂美艷博士等10余名專家學者直接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二是推動農民致富增收。創新“五維共生”獼猴桃產業聯合體、“七統一”蔬菜質量安全聯盟等模式。三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融入式黨建為引領,創建“事項聯商、活動聯辦、問題聯解、人才聯培、資源聯享”的“五聯”機制,形成了“凝心聚力共建田園綜合體”的群眾共識,及時化解土地租賃、協議簽訂和墳地搬遷等方面的問題。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