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心門”故障 “小孔”成功換心瓣
如果把心臟比喻成一個房子,那么主動脈瓣就是幫助心臟將血泵入全身各系統的一扇“閥門”,這扇“心門”一旦罷工,后果不可設想。
72歲的原伯(化名)就是因“心門”故障心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介入團隊通過一個小針孔將人工瓣膜置入其心臟,突破了傳統外科開胸手術的方式,助他免受“開胸之苦”便使即將罷工的心臟“閥門”重新運轉。
老伯胸悶胸痛
竟因“心門”故障
原伯因胸悶、胸痛在當地醫院就診,經治療并未好轉,輾轉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該科區文超教授、徐如芹博士仔細甄別檢查報告,發現困擾他的“罪魁禍首”是中度主動脈瓣狹窄合并重度關閉不全。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區文超打了個比方:如果把心臟比喻成一個房子,那么主動脈瓣就是幫助心臟將血泵入全身各系統的一扇“閥門”,而患有中度主動脈瓣狹窄合并重度關閉不全的原伯,相當于心臟的“大門”嚴重變形狹窄,無法正常開關,只留下一條縫,導致心臟增大。另一方面,血液被狹窄的“心門”阻隔,心室的血出不去,外周的器官供血又嚴重不足,致心臟缺血、缺氧,這可大大增加了心源性猝死風險!
微創置入人工瓣膜
心臟“閥門”重新運轉
要讓原伯的“心門”重新運轉,需要為他的心臟換一扇“門”(心臟瓣膜)。如果采用傳統的外科手術置換瓣膜,需要將胸骨正中劈開,同時用體外循環輔助,可想而知,這樣做手術創傷大、出血多、風險高。
原伯已經70多歲,又合并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心臟增大,怎么才能讓手術更安全、傷害更低呢?區文超組織專家會診討論,并充分跟他和家人商量后,一致決定采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這種無須開胸的新型微創介入術通過股動脈等外周血管入路,用人工瓣膜替換病損的瓣膜,從而恢復患者心臟瓣膜的正常啟閉功能。
雖然這種術式創傷小、患者受益大,但操作復雜、難度高,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強大支撐和保障。為使患者能夠得到迅速救治,廣醫二院充分發揮多學科合作優勢,在放射科、麻醉科、介入科、重癥醫學科、心血管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全力配合下,區文超教授帶領團隊密切配合,從股動脈穿刺,通過導絲指引,在心臟不停跳的情況下成功手術,置入人工瓣膜。術后經食道心臟超聲提示,植入的主動脈瓣功能良好,原伯的心臟“閥門”終于重新運轉了!手術第二天,原伯便可恢復正常活動和進食,身上只留下針眼大小的手術印記。
突破傳統開胸術
小針孔“心”希望
據廣醫二院心血管內科莫沛主治醫師介紹,老年性主動脈瓣疾病較為常見,6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約占3%,80歲以上高齡人群中約占5%。出現癥狀后,如不進行有效治療,這類患者猝死風險大大增高。他提醒,如有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排查診治,避免突發心源性猝死。
一旦查出主動脈瓣狹窄,想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想辦法解除主動脈瓣狹窄是關鍵。以往通過傳統的外科手術置換瓣膜,需要將患者的胸骨正中劈開,手術創傷大、出血多。相當一部分主動脈瓣病變患者沒有選擇手術,一方面是因為部分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多,不適合常規開胸手術,另一方面手術創傷大,患者顧慮較多。
不過,隨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在臨床上的應用,主動脈瓣膜病患者救治有了新的希望。這種術式無須開胸,通過微創介入的方式經導管送入人工瓣膜支架,取代病變的瓣膜功能,使患者瓣膜狹窄解除,從而恢復心臟“主動脈瓣”的“閥門”功能。因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且并發癥可控,年齡大、體質差、不能耐受常規手術治療的主動脈瓣膜病患者都適用。(翁淑賢)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