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兒科研究所重啟“袋鼠式護理”
在首都兒研所新生兒內科病房里,一個個早產兒躺在暖箱里。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做臨時“袋鼠媽媽”,成為新生兒內科的一項新的服務舉措。
“袋鼠式護理”又稱皮膚接觸護理,是指母親像袋鼠媽媽一樣把新生兒放在胸前,模擬袋鼠環抱住寶寶的一種護理方式。護理時,將早產兒去除衣物,直接趴在母親的胸口,進行親密的皮膚接觸,可以穩定生命體征,改善早產兒的情緒,促進各系統發育。母親起伏的胸廓可以促進早產兒的呼吸,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體位的改變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加經口喂養量,對于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免疫力弱的早產兒來說,袋鼠式護理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于那些呼吸暫停、經口喂養困難、體重不增及反復胃食管返流的早產兒來說,袋鼠式護理能有效改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的生存質量,但是剛做完手術的媽媽身體狀況仍處于恢復期,精力十分有限,加上今年反復的疫情,首都兒科研究所新生兒內科的袋鼠式護理按下了暫停鍵。
近日,23床一名叫小竹子的早產兒,他因為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胃食管返流等多種疾病,經過主治醫生張利、李思晨和護士郭立濤的精心救治護理,在進入病房后的第6天,小竹子撤掉了呼吸機,拔掉了PICC管。小竹子因為胃腸功能發育不全,出現了感染,開始拒絕吃奶,后來經常吐奶。經過征求孩子母親同意,張利決定充當小竹子的“臨時媽媽”,給小竹子做“袋鼠式護理”。
張利也是一名孩子的母親,上一次像袋鼠媽媽一樣把女兒掛在胸前,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時隔多年,張利認真洗了澡并更換清潔衣物,避免交叉感染,當她將小竹子放在自己的胸口,再次感受小小的、軟軟的軀體趴在自己的身上,感受著他微弱的心跳。兩個小時里,小竹子偶爾使勁睜開眼睛仔細地看著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更多的時候是趴在那里微笑著睡覺。
從那天起,張利、李思晨、郭立濤3名護士輪流對小竹子進行“袋鼠式護理”,每天1-2次,每次1-2小時,不能把他貼在胸前,就把小竹子包裹起來抱著,輕拍背部,輕柔的搖晃或者溫柔的哼唱歌謠。經過一周的努力,小竹子成功的把奶量漲了上來。經過49天的住院,27天的“袋鼠式護理”,小竹子終于以1800克的體重成功回到媽媽的懷抱。
新生兒內科主任李莉介紹,臨時袋鼠媽媽已經在新生兒內科全面推廣,在征求家長同意之后,醫護人員對一些情況較差的早產兒進行臨時袋鼠式護理,目前已經開展了16例。在孩子出院之后,他們還會告知家長回家后繼續堅持“袋鼠式護理”,幫助早產兒健康成長。(首都兒科研究所供稿 郭立濤 邱爽)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