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重現的關鍵神經機制被揭示
《國家科學評論》近日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徐天樂教授課題組的論文,解析了恐懼記憶消退后重現的神經生物學機制。該研究為認識難治性抑郁癥和焦慮癥等疾病的病理機制提供了新線索。
恐懼記憶根植于大腦之中,是生物體適應復雜生存環境的保護性機制之一。然而,過度的、不合理的恐懼記憶對機體卻極其有害,是導致抑郁癥、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等重大精神障礙的首要因素。
現有的恐懼記憶消退策略是從認知層面緩解恐懼情緒,成為當前相關神經精神疾病治療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在特定條件下,已消退的恐懼反應還會再次出現,該現象被稱為恐懼記憶重現。恐懼記憶重現使得負性情緒遷延不愈,從而進一步導致絕望情緒產生,甚至引起重度抑郁。
徐天樂課題組利用經典的小鼠聲音-電擊偶聯恐懼記憶模型,系統研究了外側杏仁核(LA)與恐懼記憶獲取、消退和重現相關細胞集群神經活動的動態變化規律,首次發現恐懼重現伴隨外側杏仁核恐懼記憶神經元的再激活。
結合光遺傳學和離體腦片電生理記錄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伴隨恐懼記憶重現,這兩種不同上游神經傳入的突觸效能都呈現出增強效應。另一方面,在整體行為學水平上,特異性地失活任一條神經傳入均能阻斷恐懼記憶重現,并能消除另一條神經傳入伴隨恐懼重現發生的突觸適應性改變。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用光遺傳學激活兩條神經傳入,分別模擬恐懼重現依賴的聲音線索和場景信息,在小鼠中觀察到恐懼記憶重現的行為學表現,成功實現了恐懼記憶重現的人工“植入”。(特約記者 楊靜)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