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論壇
多因素環節協同發展 打造有“韌性”的健康城市
人民網北京5月28日電 近日,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的2020年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論壇在京舉行。“健康中國人”系列圓桌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五屆。
“健康城市建設 助力健康中國”專場嘉賓合影
28日,在主題為“健康城市建設 助力健康中國”的專場論壇上,與會嘉賓就如何加強健康城市建設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如何運用科技助力健康城市發展、人口老齡化將會給健康城市的建設帶了哪些挑戰等話題進行探討,共同助力健康城市建設。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全國愛衛辦副主任毛群安,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化網絡聯盟理事長張平,北京大學醫學部醫養結合養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鷹,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卸古,山東省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畢春光,浙江省桐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劍東,北京市東城區委衛生健康工委書記、衛生健康委主任王建輝,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胡乃軍參加了本場圓桌論壇。
把健康政策融入城市發展 打造有“韌性”的健康城市
毛群安指出,從政策機制看,要真正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作為城市的管理者,要有健康促進意識,制定并完善涉及交通、食品藥品、教育、養老、社會保障等各領域的綜合策略和干預措施,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此外,還應加強公眾健康素養、科學素養和文明修養,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治理方式方法,打造富有“韌性”的健康城市。
畢春光表示,把健康政策融入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聚焦農村衛生工作薄弱環節,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要持續優化健康服務,整合醫療資源,推進城鄉資源的貫通共享。實施推進健康管理,完善綜合醫院、疾控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醫防體系,不斷優化重點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控措施。
張平表示,健康城市是健康中國的重要載體,體系化的建設和規劃至關重要。新的技術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對推動健康中國、健康城市、健康社區的建設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義。要做好科技和市場之間的平臺、通道、橋梁、紐帶,讓科技能更有序、有效地、有質量地走向市場、走向千家萬戶。
健康城市建設需群策群力 各因素及環節協同發展
徐劍東表示,要持續改進各類影響因素,才能推動健康城市發展。建設健康有序的和諧社會是構建健康社會的突破口。要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到點到面的結合、條和塊的結合,助力健康城市建設。
王建輝指出,健康城市需要人人參與、行行出力、部門協同、社會共建,共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后疫情時代,加強健康城市公共衛生建設需要鞏固疫情防控中好的做法,針對現存問題應及時解決并補齊短板。推進環境整治,開展健康促進,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節。
推進健康管理 精準養老助力健康城市建設
徐卸古提出,推行健康城市建設,應著力提升健康管理,建立健康管理體系和組織。政府要貫徹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發揮健康管理機構、婦幼保健院和老年等服務機構的作用,調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其中。構成健康管理聯合體,圍繞健康進行資源調配。建立起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完整健康管理體系。
胡乃軍提出,醫保及商業保險的支付對健康管理可以起到促進作用。未來在構建醫療保障體系時,應健全醫保政策,擴大醫保教育和宣傳,發揮個人賬戶在健康管理、疾病預防方面的作用。醫療保障體系既要助力健康城市發展,也要服務健康中國體系和整個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
李鷹表示,在健康城市的建設方面需要考慮到老年人出行交通、醫療衛生以及食品安全和環境質量的需求。需要轉變傳統的養老模式,采取“醫養結合”的養老方式助力健康城市的建設。可以將“精準”的概念引入養老,對老年人進行精準分層,根據城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養老方案。
鏈接:全國愛衛辦公布2018年度健康城市建設示范市、各省份排名第一位城市和進步最快城市名單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