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街口街道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全覆蓋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明確規定不得“混裝混運”,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至集中收集設施或符合規定的轉運、處理設施。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的99個居民小區已全部實現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同時,部分小區內增設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專門用于回收廢燈管、廢電池、過期殺蟲劑等有害垃圾。
居民遵守規定做好垃圾分類,但來收運的車輛卻“混裝混運”,嚴重打擊了源頭分類的積極性。此次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進一步提高了對此類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條例規定,收集、運輸生活垃圾的單位應當將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至集中收集設施或符合規定的轉運、處理設施,不得混裝混運,不得隨意傾倒、丟棄、遺撒、堆放。對違反規定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部門責令清除,處罰額度由之前的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調整為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對情節嚴重的,可吊銷其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經營許可證。
北青報記者昨日從西城區新街口街道獲悉,目前該街道的21個社區、99個居民小區已全部實現生活垃圾分類運輸。
據新街口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員李文瀟介紹,居民小區及餐飲單位產生的廚余垃圾,通過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負責收運,“每天早上7時30分至9時進行集中收運,采用綠色封閉廂式貨車,車身上有明顯的廚余垃圾標識,方便市民辨認和監督。”
據統計,新街口街道現在每天可回收150至180桶廚余垃圾,每桶重量約100公斤。以此計算,廚余垃圾每日回收量超過15噸。
“截至目前,新街口街道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8%,這一比例在2017年只有6%左右。”李文瀟介紹說。廚余垃圾是居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廚余垃圾分出率”反映的是回收上來的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百分比,它是衡量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的一項重要指標。從生活垃圾里分出的廚余垃圾越多,可以降低其他垃圾的比例,從而實現垃圾源頭減量。
對于其他垃圾,新街口街道由區環衛部門、物業公司、產權單位等每天定時回收;對于可回收垃圾,街道在轄區內設置了10余處站點,專門用于收集可回收物;對于有害垃圾,街道在每個小區里均設置了1處有害垃圾回收設備。由此實現了四類生活垃圾的分類運輸。
現場
西城大乘巷社區垃圾分類參與率超85%
昨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西城區大乘巷社區。“這個小區的430戶居民自覺堅持垃圾分類,至今已有整整23年了。”說起大乘巷教師宿舍院,戴著“袖章”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崔湘文說,最初小區的垃圾堆放在樓前,環境很差。1996年,大乘巷教師宿舍院成為北京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此后多年,小區居民一直沒有間斷“垃圾分類”。
大乘巷教師宿舍院不大,僅有兩棟樓房。走進小區,北青報記者的第一感覺是“垃圾桶真多”,每隔五六米,就有藍、綠、灰三個一組的鐵皮垃圾桶,數下來竟有13組。垃圾桶按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分類,居民在家中分門別類將垃圾分裝好,再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中。
垃圾分類,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參與和配合,為此大乘巷教師宿舍院家委會沒少努力。除了向居民免費發放廚余垃圾袋,還聘請40多名熱心垃圾分類的居民作為垃圾分類勸導員。
勸導員張靜媛帶著北青報記者來到小區的宣傳櫥窗前,里面張貼著垃圾分類的宣傳圖畫,此外志愿者還經常利用晚上時間登門入戶,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常識。
經過23年不間斷的宣傳,老住戶們已經在潛意識中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據統計,開展垃圾分類以來,大乘巷教師宿舍院居民參與率逐年提升。截至今年,參與率已經超過85%。
此外,小區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他們的工作就是“二次分揀”垃圾,彌補居民源頭分類不到位、投放不準確等問題。每天居民的廚余垃圾量非常大,怎么知道誰家做得好,誰家沒有分對?原來秘密就在廚余垃圾袋上。崔湘文說,“居民領取的廚余垃圾袋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一掃碼,就知道這些廚余垃圾都是誰家扔的,分類正確的我們會進行表揚獎勵,分錯超過三次以上,垃圾分類勸導員會上門進行宣傳,這么做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率。”(記者 王斌)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