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減少濕垃圾桶
李 爽
許多人有在馬路上邊吃邊走的經歷,吃剩的東西也大都就近丟到路邊垃圾桶。自垃圾分類實施以來,很多市民出門發現只有可回收物、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也就是“兩桶式”,公共場所為何沒有濕垃圾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第26條規定:“公共場所應當設置可回收物、干垃圾兩類收集容器;但濕垃圾產生量較多的公共場所,應當增加設置濕垃圾收集容器。”可見,公共場所并不多設濕垃圾桶,為什么?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介紹,濕垃圾易于生物降解,即可發酵,收集后的集中處理通常采取堆肥或填埋等方式,工藝上主要有微生物發酵制肥、微生物分解、粉碎后自然發酵等。這類垃圾在垃圾桶內存放,容易腐爛產生臭氣,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更讓人“聞而卻步”。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濕垃圾桶本身就是個污染源,濕垃圾腐爛后會滋生細菌,尤其夏天溫度升高,垃圾內的微生物活性增加,繁殖加快,也更易吸引蚊蟲。
基于以上考慮,自垃圾分類實施以來,街頭濕垃圾收集容器數量大大減少。那么,出門在外的市民該如何處理濕垃圾呢?包存寬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實際需要購買食物,并盡可能吃完,這樣既能減少食物浪費,又可以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當然,市民也不妨通過消費行為選擇,倒逼商家提供少產生甚至不產生濕垃圾的食物。第二,從環保角度出發,如今濕垃圾桶數量雖有減少,但并非完全消失,街頭產生的濕垃圾比如玉米芯、紅薯皮、骨頭、果核等,市民不妨在手上多拿會兒,到有收集濕垃圾的容器處再扔掉。
在餐飲業相對集中、濕垃圾產生量較大的公共場所,除需要設置充足的濕垃圾桶外,還要加強對垃圾的及時清運,以免其發酵產生臭味,影響環境衛生、消費者的體驗以及商家生意。▲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