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人工智能輔助治療讓高質量的醫療普
【環球網報道 記者 沙瓊】“按照國家死因調查,腦血管病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死因的疾病,腦腫瘤也成為中國癌癥的第八位疾病。所以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是疾病負擔重、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等特點,嚴重威脅著人民的健康。”北京天壇醫院常務副院長王擁軍日前在發布會上介紹說,通過全國腦血管病的數據監測和早期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的,而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治療將會提高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
近年來,神經系統疾病高發,迫切需要掌握發病的趨勢、規律,通過對這些趨勢規律的分析,對神經系統醫療服務進行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醫療機構眾多,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異,需要了解各個醫療機構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情況,并建立標準的治療規范和統一的治療指導。在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委托在天壇醫院的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開始建立國家神經系統疾病信息平臺。
據了解,國家神經系統疾病信息平臺可以實時了解這些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平時的醫療質量,平均住院率,在院病死率等結局、轉歸指標,也可以通過這些縱向指標了解這些變化的規律和趨勢。比如根據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國家現在腦出血病人在院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目前,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第一個作用是監測作用,要監測我們國家醫療質量的基本現狀,發現短板、發現問題。
王擁軍院長介紹,“在神經系統疾病質控里面,腦血管病質控做了十年,已基本找到了中國腦血管病醫療質量控制的兩個最重要的短板:一個是血管再灌注治療,也就是溶栓,我們在全球的比例還是非常低的;二是合并房顫病人的抗凝,因為大概10%到20%的腦血管病人會有房顫。而其他的八項指標基本上和國際水平是持平的,也就是說80%的指標和國際上先進國家是一樣的。”
“發現短板后,就要進行干預,這是質控中心的第二個作用!蓖鯎碥娫洪L說,目前干預方式主要是3個:一是調整國家質控指標,向國家衛健委建議國家醫療質量指標制訂和更新。
二是提供一些醫療質量改進的經驗。去年我們通過改進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頒布的醫療質量指標,使中國腦血管病人的1年復發率相對降低了28%,致殘率相對降低了26%。這個研究結果去年6月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JAMA》雜志上。
三是為醫療質量改進提供一些工具,包括傳統的PDCA、品管圈的工具。目前國家質控中心也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比如腦血管病治療,同樣的核磁片,不同醫師,看的信息是不一樣的,這是醫療質量需要規范的過程,專家看到的是疾病的發病機制、病因,大多數基層大夫看到的只是梗死的大小,出血點在哪。為了讓高質量的醫療普及到社區,普及到基層醫院,今年國家質控中心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輔助治療決策系統,也就是常說的CDSS。
CDSS預計在6月份會在全國質控哨點醫院試用。安裝這個系統之后,計算機會自動告訴你這個病人的病因是什么,發病機制是什么,下一步應該優先選擇什么樣的醫療,哪些醫療是國家質控重點關注的醫療指標,而這個指標的循證證據在哪,要跟知識庫連接起來,這個系統也是國家質控中心為全國質控哨點醫院提供的下一步的工具。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