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9日19:34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手機看新聞
![]() |
魏后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董童)3月9日,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的2019年全國兩會“健康中國人系列活動”在京舉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在“打造人民優選 助力美好生活”主題論壇上表示,為農民增收、為農業增效、為農村增綠,要通過品牌搭建好一個橋梁,實現價值轉換,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魏后凱指出,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能夠發展起來,在擁有優質的綠色產品同時,還要有優秀的產品品牌。這是中央提出的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興農的一個重要方面。光有質量,光有綠色,沒有品牌的話,質量跟綠色就難以轉換成經濟價值,更難以轉換成農民的收入,要通過品牌這個橋梁實現。所以我覺得品牌建設,在農民增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魏后凱說。
“農民的未來,應該是職業化的,要盡可能改變數億農民都是兼業化、小規模的生產格局。現在講品牌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這三點都很重要,但核心和關鍵是品牌。要通過品牌把質量、綠色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價值,為農民增收、為農業增效、為農村增綠,搭建好一個橋梁,實現價值轉換,實現農業轉型升級。”魏后凱說。
近年來,脫貧攻堅取得了很大成就,推進很快。對此,魏后凱表示:“去年還剩余1660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7%,有23個省貧困發生率低于3%。據研究,按照目前速度到2020年,要解決現有標準下的農村脫貧,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貧困縣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不大。”
他強調,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脫貧質量,增強脫貧可持續性。脫貧可持續性問題具體反映為以下幾點:第一,現有一些貧困戶或者貧困地區脫貧后沒有長效的產業支撐;第二,在許多地區,現有的剩余農村貧困人口,70%是因病因殘致貧、沒有勞動能力等特殊貧困群體,必須依靠財政兜底解決,從而增加了地方政府財政兜底的壓力;第三,一些貧困戶脫貧后,收入主要來源是靠政府轉移性的收入,這缺乏可持續性;第四,現在貧困人口越來越少,政府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大。但是,一些邊緣貧困人口因缺乏政策支持,心理上不平衡,收入增長緩慢。邊緣貧困戶問題也會影響脫貧的可持續性。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已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戶群體的支持政策。
魏后凱認為,應長短結合,標本兼治,把鄉村振興戰略跟脫貧攻堅有機連接起來,建立一個聯動機制。“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農民生活富裕要靠增收,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所以,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農民增收要依靠農業,依靠農村本地的產業支撐。”魏后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