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第一附院施秉銀:打造家門口的交大一附院
作為區域大型公立醫院的負責人,院長充分認識到“改善醫療服務專項行動”的重要性。幾年以來,在施院長帶領下,醫院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不斷探索改善醫療服務的有效舉措,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優質醫療服務。
為做好此項工作,醫院結合實際制定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成立了改善醫療服務計劃領導小組,由施秉銀院長和黨委書記擔任組長,下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劉青光副院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在領導小組指導下,辦公室全面推進醫院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扎實改善醫療服務質量。
2015——2017年,醫院通過改善醫療服務環境、優化醫療服務流程、保障醫療質量安全、加強醫患溝通協調、建立健全機制、依靠科技支撐等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并取得一定成效:
不斷優化醫療流程,方便患者就醫。建立預住院工作流程,將住院患者出院流程縮減兩個環節,降低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和術前平均住院日。開展日間手術工作并完善日間手術信息化流程的建設,實現了日間手術門診預約。
持續提升醫療質量,切實保障醫療安全。依托醫院四級質量管理組織框架,建立健全了以質量控制體系、臨床風險防控體系、反饋改進體系為基礎的醫療質量安全體系,有效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提供多種形式預約服務,滿足不同患者需求。開通了網絡預約 、電話預約、手機wap預約、自助設備預約、窗口預約、手機微信預約等10多種預約方式,實現了實名制預約和分時段預約,預約診療率由2%增加到13%。
持續改進護理服務,落實優質護理服務。加強護理人員配置,實施護理崗位管理和分級護理,提升?谱o理水平和優質護理覆蓋率。
持續優化就醫布局,改善就醫秩序。調整病房布局,優化病房設置,增加設備設施,改善病區環境。根據門急診病種排序及其常規診查流程,合理布局各專業診室和醫技檢查室,做到人員導醫和標示告示導醫的有機結合。
營造溫馨就診環境,增強醫院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飲水、應急電話、輪椅、座椅、紙筆等便民措施,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為老年、兒童、殘疾等特殊就醫人群提供人性化服務。設立鋼琴志愿者門診音樂角。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完善其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建立優秀志愿者醫療服務隊,服務基層百姓健康。
2018年以來,醫院積極落實各項重點工作,固化五項工作制度,以創新舉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做了以下重點工作:
以醫聯體為載體,提供持續醫療服務。構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部署實施“兩院兩區三分院”的戰略布局、引入PPP模式建院、開創公立醫院與民營資本相結合、實施“佛”“醫”結合新養老理念、成立雁塔區醫聯體、開創國內首個“三甲醫院托管城市整體醫療機構”的“韓城模式”,探索出符合區域特色、殊途歸一、惠澤百姓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新路徑。
以病人為中心,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醫院多個學科相互聯合,共成立25個MDT團隊,建立相關綠色通道,組織了165次多學科診療,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服務范圍輻射全國20多個省份。
以危急重癥為重點,創新急診急救服務。建立“暢綠色通道,為生命護航”的綠色通道管理,一方面支持患者住院治療的“大通道”,另一方面堅持科室內部“升階梯”急救、“降階梯”分流機制。
以日間服務為切入點,推進實現急慢分治。實行日間手術責任值管理,完善日間手術信息化流程,降低住院費用,減少患者家屬陪護時間。目前日間手術涵蓋15個科室,共計200余種手術。2018年上半年日間手術例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14%。
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建立“智聯醫療、慧享服務”的互聯網醫院,視頻問診、移動支付、檢查預約、報告手機查詢、藥品快遞配送及在線隨訪等功能,實現就醫流程的全互聯網化。
以“一卡通”為目標,實現就診信息互聯互通。醫院實行“一卡通”就診流程,完善自助預約、掛號、查詢、檢查報告領取、住院POS機收費結算、就診卡余額查詢等服務。
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延伸提供優質護理服務。醫院實現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并通過培訓班、進修、遠程授課、社區健康教育等形式實現醫聯體內優質護理資源下沉。
以簽約服務為依托,拓展藥學服務新領域。開展DPN(醫生-藥師-護士)服務新模式,輔助醫護人員合理用藥,提高藥學理論知識。計劃建立臨床藥師服務站,系統管理患者信息,給出用藥建議和會診意見。通過下鄉對口支援、進修、授課培訓、宣講等形式實現了優質藥學資源下沉。
以人文服務為媒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開展窗口文明提升專項工作,加強院科兩級培訓和督導,建立長效機制。每個診室裝有隔簾,加強診室秩序管理,做到“一室一醫一患”,改善就診秩序。
以后勤服務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滿意度。成立膳食管理委員會,對餐飲質量及工作人員服務進行監管,利用信息化手段為患者及職工提供訂餐服務。實施“廁所革命”,專人進行“跟蹤式清掃”,定期巡檢,保證衛生間清潔。
構建多種形式醫聯體,讓200余萬基層百姓享受到“家門口的交大一附院”服務。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區醫聯體探索建立的“醫聯體+全科醫師+慢病管理”為基礎的城市分級診療模式為全國城市醫院改革的首創。在醫聯體社區內成立陜西省首家“知名專家社區工作室”,累計派出50余位專家坐診2174次,接診患者16557次。推進家庭醫生團隊基層簽約服務,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在醫聯體內探索出包括信息平臺轉診、下沉專家協調轉診、專病綠色通道轉診、行政部門轉診、全科醫學門診轉診在內的五大轉診途徑。與韓城市政府合作,成立韓城市醫療聯合體醫管中心,整體托管韓城市轄區內的四所公立醫院及韓城民楊醫院,在國內首次嘗試了三甲醫院托管一個城市整體醫療機構的“1+N”新實踐,構建以城市醫療集團、專科醫聯體、遠程診療、全科醫師、慢病管理+家庭醫師簽約為載體的五位一體的分級診療模式。制定的《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分級診療指南(試行)》被西安市衛計委采納,并在全市及遠郊縣推廣運用。組建陜西省首個覆蓋全省的?漆t聯體--陜西省呼吸?漆t聯體,包含全省150余家醫療機構。成立陜西省胸痛聯盟和質控委員會,建立了分區域合理規劃胸痛病人雙向轉診的“10+1創新模式”,將急性心梗的死亡率降低至1%以下,使陜西省急性心梗的救治水平達到新高度。
醫院自主研發的互聯網醫院——“智慧好醫院”可以通過視頻問診、移動支付、檢查預約、報告手機查詢、藥品快遞配送及在線隨訪等功能,實現就醫流程的全互聯網化,最終形成完整的在線醫療服務閉環,讓慢性病及復診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實現預約、就診、取藥的復診全流程。同時,將陸續開通住院線上預約、線下看診掃碼支付等功能,讓患者看診全流程實現無卡化、無紙化,提升患者院內看診效率,節約患者看診時間。目前,已有注冊用戶近30000名,累計為患者提供充值、查詢、在線看診等服務40余萬人次,線上交易流水已突破2000萬元。
醫院大力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成立了25個多學科團隊,組織了165次多學科診療,為患者全方位、專業化、規范化、個體化的診療服務。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癌癥中心是西北地區首個常態化MDT診療中心,以單器官、單病種成立了胃癌、結直腸癌等20多個腫瘤MDT團隊,并成立MDT門診和相關綠色通道,涉及全院30多個腫瘤相關醫療醫技科室,累計服務患者千余人,服務范圍輻射全國20多個省份,在地區乃至全國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推行日間手術,完善日間手術信息化建設,已具備日間手術門診預約、患者門診號和住院號一一對應以及日間手術等功能。目前涵蓋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肝膽外科等15個科室,共計200余種手術。2018年上半年完成日間手術1636例,較去年同期增長314%,平均住院日由2017年的7.92天降低至2018年上半年的7.52天。同時,日間手術病房正在籌建中,以便對日間患者統一管理,保證診療的同質化和標準化。(西安交大第一附院供稿)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