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醫療深度融合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迅速發展,醫療大數據的應用也日益廣泛。除了滿足個人的健康需求外,大數據也創造了新價值,成為保障全周期、全方位健康的重要突破口。近日,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院長周善璧和醫渡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孫喆做客《院長談改善醫療服務》專欄,就“應用醫療大數據,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相關話題與網友進行了在線交流。
大數據與醫療深度融合助力醫學發展
據統計,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逾30%均與醫療相關,大數據與醫療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在訪談現場,黃愛龍表示,“這一趨勢對醫學院校的創新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
據黃愛龍介紹,大數據與醫療的深度融合給醫學教育帶來了以下三大機遇:
第一,利用大數據可驅動醫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近一百年以來,醫學教育包含系統性教學和案例性教學這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都是為了教會學生掌握相關的臨床知識和職業技能。其中,系統性教學主要是以學科為基礎、以老師為中心進行傳授的。而案例式教學主要是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來構筑課程體系和互動式的教學模式。
信息時代下,歐美率先采用案例式教學,以應對傳授海量知識的挑戰。醫療大數據的出現,對國內醫學院校來講,為促進由系統性教學向案例式教學轉變提供了一種可能。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第二,利用大數據可驅動臨床教學模式的創新。大家知道,從2015年開始,醫學教育的模式,最終確定為“5+3”的模式(即5年本科教育+3年專業學位的教育或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其中,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或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國家相關部委制定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和相應的培養方案。在培養過程中,利用醫療大數據可對學生的醫療行為進行監測以及反饋,從而真正實現同質化的培養。
第三,利用大數據可驅動醫學研究模式創新。舉例來說,藥品上市后的評價,通過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更容易發現不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和藥品之間的關系。通過算法來得到進一步的印證,真正做到讓數據說話,讓數據變成證據,從而提高循證醫學的級別,讓相關的數據變得更有說服力。
搭建大數據平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在訪談中,周善璧介紹,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在信息化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創新工作,建立了一套以數據交換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即搭建了“一個平臺、兩個中心、八大應用”,來加強醫院臨床各方面的管理。
一個平臺:醫院的數據交換集成平臺。
兩個中心:臨床數據中心和管理數據中心。
八大應用: 1.HIS系統,用于掛號、排隊叫號等;2.臨床醫護系統,主要以電子病歷為主的護理病歷、電子病歷、醫囑;3.臨床醫技系統--LIS系統、RIS系統、PACS系統;4.臨床管理系統,涉及臨床路徑、合理用藥以及藥品不良反應;5.營運系統,涉及財務、高質耗材管理;6.院長決策和臨床質量監控;7.教學科研管理系統;8.移動醫療,比如移動醫生站、移動護士站以及移動護理電子病例均可通過該平臺進行操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院長周善璧
訪談現場,周善璧補充道,通過信息系統建立標準的操作流程,讓醫護人員操作更加規范,患者也更安全。主管醫生可隨時掌握患者體征表現使治療能夠更及時、更有效。
三方合作提升臨床研究新高度
黃愛龍介紹,重慶醫科大學從2010年起開始嘗試利用醫療大數據建立相關平臺,在此過程中,也碰到了技術方面的難題。因為醫療大數據涉及到“政產學研用”五個方面,而與醫渡云進行合作,建立大數據研究院,在學科建設以及科學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醫渡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孫喆
訪談中,孫喆說,醫療大數據發展就是醫學專家和技術科學家之間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的過程。醫渡云更擅長的是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醫渡云700人的研發團隊,五年來累計研發投入8億人民幣用于建設技術平臺,這其中包括疾病模型化所需的算法研究以及大量文本化數據的自然語言技術處理研究等,涵蓋了影像數據的圖象識別,以及基因數據、組學數據和臨床數據等各方面的整合。
孫喆進一步補充道,面向醫生的臨床、科研,醫學生的培養以及臨床服務質量與安全,老百姓在家里更便捷地得到智慧醫療化的服務,都是醫渡云和醫院以及學校共同開發的應用點和服務點。
訪談最后,學校、醫院、醫渡云三方均表示,醫療大數據的技術挖掘和分析,將在臨床應用、醫學研究和百姓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潛能的發揮是指引醫療行業走向未來的關鍵。(蔡熊更)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