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搏波跨界研究 或將“柳暗花明”
目前應用橈動脈壓力脈圖研究中醫脈象,為脈診客觀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但未能解決全部問題。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曾呼吁,有必要采用新的技術方法獲取更多的信息,探討脈象的特性和表述方法。本期我們走近力學專家,看看跨界研究脈診帶來的新成果,期望能給現代中醫脈診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脈診是其中最基本、最奇妙,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能。20余種常規脈象常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一方面說明脈診最具特色,另一方面也說明脈診面臨如何定量分析的嚴峻挑戰。如何結合現代科學進步,對脈搏波進行定量研究,乃是我們面臨的跨中醫與西醫、跨醫學與數理學科的新挑戰,是中國傳統醫學現代化發展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脈診定量化研究
難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三四十年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嘗試把基于各種原理的脈搏儀用到中醫脈診的定量化研究,其中最典型并且研究得最多的是對脈搏壓力波的實測脈圖進行特征分析,試圖在脈圖特征與中醫傳統脈診28種脈象之間建立聯系,可惜未能在實質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將中醫整體觀與波傳播基本原理緊密相結合,去理解和掌握脈搏波各種表象與實質之間的內在聯系。
按照波傳播理論,能否正確地量化脈搏波傳播特性,首先取決于能否正確地建立脈搏波量化模型,也即正確地建立脈搏波系統的控制方程組。此前的大量研究從西醫解剖學出發,針對具體的心血管(如動脈管)建模,因而脈搏波傳達的主要是心臟和動脈管實體器官的疾病信息。
從整體觀點出發
獲評審專家高度評價
與上述思路不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寧波大學王禮立教授與國家名老中醫、寧波市中醫院王暉主任醫師從中醫整體觀點出發,視人體生命為“臟腑、經絡、陰陽、氣血”運變的“現象狀態模型”,認為脈搏波反映的是生命體整體狀況的綜合信息。
遵循這一思路,把脈搏波系統理解為生命能量以波的形式在血液中傳播的整個系統,而不只是心臟、血液和血管等循環系統本身局部實體器官的信息。他們合作發表的國際論文《從傳統中醫藥觀點建立的脈搏波系統的力學模型及反演分析》曾獲得“OMAE2016最佳論文獎”,國際評審專家也給出了很高評價。
確定系統本構關系
是脈搏波研究的核心
由整體觀模型出發,王禮立與王暉的研究得出哪些新觀點或成果,對學界又有何借鑒意義呢?
脈搏現象包含著血液的流動和在血液中傳播的攜帶能量的脈搏波,前者是人眼易見的實體血液的“物質流”,而后者是人眼不易見、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能量波”,可分別理解為中醫的“血”和“氣”。由于“氣”不是以可見的物質形態存在,眾多學者都嘗試過對其實質進行解讀。根據上述脈搏波力學模型:血是氣傳播的物質載體(媒介),而氣是以波形式傳播的推動血運行的能量,這可謂是一種新觀點。這與中醫認為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以及“脈者,血氣之神,邪氣之鑒也”之論述一致。
不同脈搏波之所以不同,是由于系統本構方程不同,病態乃是本構方程對正常狀態的偏離。醫學界不大熟悉量化的“本構方程”,就其重要性和地位而言,量化的脈搏波系統本構方程與中醫的體質相當,這應該成為脈搏波研究的核心問題。
目前大量脈搏儀及其數據處理軟件的研制過度關注脈圖波形特征點的識別,王禮立與王暉認為未來應該把重點轉到對脈搏波系統本構關系(量化的體質)的確定上。相應地,在傳感器方面,要提高精度和分辨率以滿足“三點律”反演的要求;在數據處理軟件方面,要通過計算機快速實現相鄰三點處波形數據反演以獲取系統本構關系。另一方面,要把實測的各種本構關系與名老中醫的診斷相結合,整理總結成相應的專家系統,在此基礎上研制出的中醫機器人以造福人民。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