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會商聯動為短缺藥開“藥方”
編者按
近日,“白血病患兒遭遇廉價國產藥短缺,進口藥一瓶超千元”的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李克強總理對此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特事特辦”“切實加大國產廉價藥生產供應保障力度”。11月21日,國家衛計委宣布,短缺藥巰嘌呤已于20日恢復供應。幾天時間就使問題得以解決,緣于多部門會商聯動,為藥品短缺問題開出了“藥方”。
關口前移 完善監測預警體系
國家衛計委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副司長張鋒告訴記者,相關部門去年就開始關注藥品短缺問題。2016年9月,國家衛計委牽頭著手建立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和分級應對體系。今年6月27日,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第一個從國家層面比較系統地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指導性文件。在今年8月監測到的139種臨床易短缺藥品中,就包括巰嘌呤。經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與有關企業會商協調,并加快相關企業GMP認證進程,促使巰嘌呤盡快恢復了生產。目前,全國各地正在抓緊組織該藥的采購配送工作,確保市場供應。
“導致藥品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了解短缺的原因,再采取相應的措施。”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主任肖魯指出,“完善短缺藥品監測預警體系,對解決藥品短缺問題非常重要。”據他介紹,在《意見》出臺前,他們已經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包括建立短缺藥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應業務應用平臺,擴大短缺藥品信息采集來源以及監測范圍,在目前500多個醫療機構監測哨點的基礎上,把監測關口前移至生產、流通以及原料藥等重點環節,并合理布局監測哨點,推動實現短缺藥品信息監測全覆蓋;同時提高監測效率,實行短缺藥品監測信息每月零報告制度和短缺藥品清單內藥品及其原料藥停產備案制度。
清單管理 逐一分類精準施策
圍繞前期監測到的短缺藥品,近段時間,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信部、國資委等部門組織各地開展了短缺藥品采購供應、生產庫存、國有醫藥生產流通企業情況等信息的調查核實;根據調查結果,對139種易短缺藥品進行分類并制定應對措施。
張鋒介紹,《意見》明確提出了包括實施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加強供需對接協商調劑、完善藥品儲備、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健全罕見病用藥政策六項措施。
為保障短缺藥品的市場供應,多部門已采取行動。
今年7月13日,國家衛計委藥具管理中心組織完成了遼寧、上海、浙江、山東等12個省份相關部門與魚精蛋白、青霉胺生產企業的市場撮合工作,3家相關企業承諾,按照撮合價格穩定供貨至2018年12月底。“企業在做出停產決定15天以內和真正停產30天之前要向相關部門報告,而且每個月要將庫存情況和下個月排產計劃向我們通報,以便我們及時了解藥品供應情況,有效防范藥品短缺風險。”張鋒說。
2016年12月16日,國家衛計委、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公布地高辛口服溶液等3個短缺藥品定點生產的中標企業,要求企業以統一采購價保障供應。此外,工信部等部門也在采取措施,通過招標鼓勵企業建立小品種藥物生產基地,并給予中標企業相應的優惠政策。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針對相關標準變化、認證改造等導致企業停產以及臨床需求突然增加等情況,協調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應急生產或加快進口同類品種。
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要求相關經營者不得就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實施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違反《價格法》的行為,以維護短缺藥品的市場競爭秩序。
據了解,我國政府正在搭建短缺藥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應業務協同應用平臺,加強臨床需求側與生產流通供給側對接,及時發現藥品短缺苗頭,及時協商調劑短缺藥品,避免因供需信息溝通不暢導致短缺;完善短缺藥品儲備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常態短缺藥品儲備,中央儲備以用量不確定的短缺藥品為主,地方儲備以用量確定的短缺藥品為主。
會商聯動 建立長效應對機制
張鋒表示,短缺藥品供應是全球性難題。我國藥品短缺表現為局部短缺多、全國性短缺少,各省市、醫療機構之間短缺品種差異較大。未來個別醫院、個別區域的藥品短缺問題將會是臨時常態。藥品短缺問題的解決并非一勞永逸,關鍵要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續的應對機制,從“應急式”改為“常態式”。
9月7日,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全面啟動。聯動機制召集人、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主持召開了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會商聯動機制第一次全體會議,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8個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國家會商聯動機制工作規則》《國家短缺藥品清單管理辦法(暫行)》和《2017年下半年重點工作安排建議》,并就短缺藥品監測預警、明確分類措施等進行重點部署。以此會議為標志,逐步搭建起國家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的機制性總體框架體系。
據張鋒介紹,目前在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工信部、國資委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已經一攬子解決了139種臨床易短缺藥品中大部分品種的短缺問題。全國各省(區、市)近期陸續出臺了相應措施,對短缺藥進行監控和管理。但要徹底解決藥品短缺問題,還須建立長效應對機制。據了解,目前139個易短缺藥品中,還有27個“老大難”短缺藥品。比如治療麻風病的氨苯砜,其原料和制劑國內企業已停產多年,目前臨床主要使用慈善捐贈的國外藥品,恢復生產難度大、用時長。國家衛計委正在協調國外捐贈的穩定性。從11月22日起,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多部門已針對短缺藥品清單上27種“老大難”短缺藥品,集中相關原料藥和制劑生產企業進行會商,力促及早解決問題。(記者 于娟)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