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25~50歲被稱為“成年中期”。處在“成年中期”的人們,一方面對家庭有深深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壓力很容易讓這部分人覺得疲憊不堪。那么,對“成年中期”的人來說,如何才能做到“家庭事業雙豐收”呢?
2017年4月23日,重慶市長壽區桃花新城商圈,5歲的高古言和爸爸在街頭閱讀繪本《我的郊游》。(張異\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處在“成年中期”的人要努力獲得“創生感”,避免“停滯”。其中,獲得“創生感”的途徑既包括一些必須履行的家庭職責,比如贍養父母、生兒育女等;也包括被稱為“生產力”“創造力”的內容,比如積極參加工作等。在獲得“創生感”的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會感到自己無法“一如既往地競爭與創造”,從心理學上講,如果長期懷有這種感覺,意味著自己進入了“停滯”狀態。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會感到精力枯竭、生活無趣,最主要的表現是過分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即所謂的“自我專注”。
事實上,處在“成年中期”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停滯”,而這種“停滯”很可能是由未能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引起的。比如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家庭束縛,發現自己在處理家庭事務時總是力不從心,認為在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之間進行轉換非常困難等。
如果你也有這種煩惱,那你首先需要將“關注點”外移,即把“關注點”從“自我專注”轉移到其它事情上,比如你可以通過參與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陪伴家人享受家庭的溫暖等,因為這些都是你心理健康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另外,你可能擔心自己的精力有限,無法平衡家庭與事業的關系,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思維誤區,因為家庭與事業并不矛盾:
1、家人并不需要無時無刻的關注,他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所以你完全可以在工作之余給予家人最好的照料,對家庭的適度關注也能夠減輕你在工作中產生的壓力和緊迫感。
2、家庭與事業完全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比如你在工作中學到的經驗能夠指導自己更好地與家人相處,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也能夠成為你奮斗的動力。(焦艷)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文斌進行科學性把關。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