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一位17歲少年凌晨“自宮”(自行切除了自己的睪丸)、希望變成女兒身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許多人在唏噓之余產生了許多疑問,男孩為何要變身?除了“自宮”就沒有辦法治療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龍在臨床中也接診過一些類似的案例,他接受了記者采訪,解答讀者關心的問題。
別輕易貼“易性癖”標簽
余金龍介紹,性心理分為五個層次,由深到淺依次為性別認同障礙、性取向、性偏好、性別角色和性功能表現。性別認同障礙,也叫性身份障礙,是其中層次最深,也是最難改變的,易性癖就是屬于這一種,他們認為自己體驗的性別與外生殖器的性別(生理性別)顯著地不一致,而強烈要求變換生理的性別特征。這位17歲少年揮刀自宮就屬于易性癖的范疇。
余金龍介紹,易性癖產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傳統認為與其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有關。比如有的父母生了個男孩,卻偏偏想有女孩,于是違背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別認知心理被扭曲而導致易性癖;或在其發育的性別認同階段身邊缺乏成熟男性榜樣讓其學習和認同。還有另一個說法,是先天易性癖,與撫養方式或生活經歷無關。目前國外有個別科學實驗已發現部分易性癖者的易性癖傾向與大腦組織結構有關。也有一些內分泌激素異常方面的疾病可導致易性癖的表現。
他介紹,臨床上對于易性癖的診斷非常謹慎,也有很嚴格的標準。如果當事人意識到自己在性心理上有異于常人,最好到心理專科就診、咨詢,不要隨意給自己貼標簽。像這位少年這樣,自行注射雌激素,甚至自宮,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激素不能隨便亂打,有可能對肝功能有所損傷;其次由于注射器屬于醫療用品,使用前均需要嚴格的消毒殺菌等步驟,使用來歷不明的醫療用品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自行手術則更加危險,眾所周知,手術均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和熟練的操作,稍有不慎就會有生命危險。這位少年就是因為“自宮”后出血不止不得已急診求醫,若不是救治及時,這位少年很可能丟了性命。
家人理解和接納至關重要
余金龍介紹,如果確診為易性癖,臨床上并沒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可進行治療,根據具體情況(如當事人有需求),也可考慮做變性手術,通過變性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易性癖者心理平衡。但是由于這個手術是不可逆的,對身體的破壞性大,手術后還要長期服藥,因此對于手術一定要慎之又慎,我國對變性手術,以及手術前的心理、生理評估都有非常嚴格的標準。
從臨床觀察,絕大多數易性癖者由于得不到理解與認同,內心大多是很痛苦的,有些甚至有自殺傾向。因此家人對他們的理解、包容與無條件的接納就顯得尤為寶貴,家長若通過打罵、侮辱的方式試圖糾正孩子的問題,則無異于雪上加霜,增加孩子的痛苦。(記者陳輝 通訊員韓文青)
受訪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