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立”不是只為賺錢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 張平
說到“非公立醫療機構”,老百姓的第一印象多是規模不大、數量不多、水平不高,還往往會因為“非公立”“民營”“營利”等字樣,將非公立醫療機構放到公益性的對立面,認為它們就是為了賺錢。但實際并非如此。
截至2016年11月,全國醫療機構總數達99.2萬個,非公立醫療機構占了22.6萬家;全國有醫院2.9萬家,其中非公立醫院1.6萬個。可以說,我國已經形成了公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一大批醫療水平高、服務能力強、專科技術強的非公立醫療機構逐漸涌現,公立醫療機構專家加入非公立醫療機構的也不在少數。
非公立醫療機構是否具有“公益性”?答案是肯定的。醫療衛生服務本身是一種高技術含量、高道德標準的社會性服務,公益性是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屬性。因此,不應僅以投資主體定位其是否具有公益性。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一樣,解決了百姓醫療的實際需求,也在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過程中,實現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增加,這就是公益性的體現。
目前,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有利于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助于滿足群眾不同層次、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彌補公立醫療衛生資源與衛生服務需求之間的不足,通過相互補充、彼此促進,還能提高效率。在推動管辦分離、多點執業、分級診療等政策的落實上,不得不說,非公立醫療機構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正確認識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另一方面,非公立醫療機構也要從保護患者利益的角度出發,不斷擴大和提高自身的公益性。
第一,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辦醫功能和定位要明確,行醫職責和規矩要堅守,堅持以患者為核心,以醫療安全為保障,誠信經營。第二,在依法經營和提供服務中合理追求經濟效益,獲得合理報酬,只要不違法違規、違反道德準則,政府應當支持、鼓勵和保護他們的創新發展,獲取合法經濟利益。第三,非公立醫療機構要通過行業協會組織的考核評價,不斷提高誠信自律和醫療質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保障醫療安全,創新服務品牌,為患者提供優質可信的醫療衛生服務。第四,非公立醫療機構在取得政府支持,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為社會多做一些公益性服務,如開展義診、醫療救助、扶貧濟困等,回報社會和群眾的信任與幫助,既為社會做了奉獻,也能樹立誠信品牌及良好的醫者形象。▲
- 人民健康APP
人民好醫生APP
熱門點擊排行榜
聯系我們
人民健康網微信 微信號:rmwjkpd 公眾號:人民網健康 |
人民健康網微博 微博昵稱: 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
電話:010-65367951 郵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