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中風并不陌生,然而卻不是人人都知道中風還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缺血性中風,以及出現缺血性中風應該怎么辦?
湖北一公交司機每天抱中風乘客上下車。(吳奇勇/中國新聞網)
什么是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也稱腦梗死,是由于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患者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導致局限性腦組織的壞死或軟化,并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或體征。缺血性中風約占中風總人數的70%。缺血性中風的發生與年齡、家族史、是否有吸煙習慣等因素有關,在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史的老年人中,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高且易反復發作,往往病發后還會出現一些后遺癥。
如何早期識別缺血性中風?
能否在早期識別中風的情況對患者及其家人來說十分重要,所以若患者出現以下任意一種癥狀時,就應考慮是否出現中風:
1、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或麻木,表現為患者不能抬舉肢體,且拿不起東西;
2、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表現為患者臉部兩側不對稱,不能微笑,流口水;
3、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表現為患者與人交往時,說話困難、口齒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4、患者的雙眼向一側凝視;
5、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變得模糊,表現為患者突然看不清東西,視野缺損或視物時出現異樣;
6、患者出現眩暈的癥狀,并伴有嘔吐;
7、患者出現頭痛、嘔吐的癥狀,而且頭痛從間斷性變為持續性;
8、患者出現抽搐或意識障礙。
當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盡快送至醫院進行頭顱影像學(即CT或MRI)檢查,確認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
什么是缺血性中風的時間窗?
當出現缺血性中風時,患者的腦部血管出現阻塞,如果阻塞的時間長達5-10分鐘,梗塞灶周圍神經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損害。一旦患者發病,就應及時溶解血栓,使閉塞的血管恢復血流,減少對周圍神經組織的損害,這樣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眾多溶解血栓的治療方法中,靜脈溶栓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最簡便且有效的措施之一。在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時,溶栓藥物的效果主要取決于治療的時間窗,現在普遍認為發病后的4.5小時之內是靜脈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窗。一旦錯過這個時間窗,患者血管再通的可能性不但會大大下降,還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爭分奪秒抓緊這黃金4.5小時,盡早識別病情,盡快診斷,盡早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后遺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在時間窗內能做些什么?
1、推薦“FAST”判斷法,這種方法既簡便又能在早期識別缺血性中風。F即face(臉),讓患者做微笑動作,觀察臉部是否對稱,嘴角是否歪斜;A即arm(手臂),要求患者同時平舉雙手手臂,觀察是否有一側肢體無力墜落;S即speech(言語),請患者重復說一句話,聽一下口齒是否清晰,言語表達是否準確;T即time(時間),明確記下發病時間。
2、一旦發現患者有中風征兆,應立即撥打120,就近送往有溶栓條件的醫院,盡快進行頭顱CT檢查,明確病情。
3、患者最好采用平臥位,盡量不要搬動患者頭部,患者出現嘔吐現象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及嘔吐物,為患者解開領扣,保持呼吸道通暢。
4、保持鎮靜,避免過度緊張和情緒激動。
5、有吸氧條件的患者應及時吸氧。
小貼士:如何鑒別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很多人分不清患者到底是哪一種中風,那么如何鑒別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呢?
出血性中風常見于50-70歲的人群,男性稍多于女性,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患者多有高血壓病史,多在激動或活動中突然發病,發病后病情常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后達到高峰。出血性中風多發病急驟,患者迅速出現頭痛、嘔吐、昏迷等癥狀,CT檢查顯示高密度病灶。
缺血性中風常見于60歲以上人群,患者可能并無高血壓病史,多在安靜的環境或睡眠中發病,起病緩慢,48小時內癥狀可達高峰。通常缺血性中風患者出現的頭痛、嘔吐、昏迷等癥狀較輕,早期CT檢查時可能并無明顯表現,常在48小時后顯示低密度病灶。(謝芳)
本文由上海曙光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旭東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