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在查體時被告知肝上有個血管瘤,乍一聽多數人都會感到害怕,天津第四中心醫院腫瘤介入科主任陳凱表示,肝血管瘤是肝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占肝良性腫瘤的84%,但超過5cm以上就要注意了。
患者張先生5個月前經腹部彩超查出肝血管瘤,因瘤體很小被告知定期復查即可,可最近一段日子,張先生出現上腹脹痛感覺,到第四中心醫院查腹部CT提示:肝右葉約7.0×5.0cm血管瘤。因患者肝臟血管瘤生長迅速且同時伴有明顯不適癥狀,于是在該院腫瘤介入科進行了血管瘤介入栓塞手術,目前恢復良好已痊愈出院。
肝上為什么會長血管瘤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血庫,由無數個小血竇有序地排列而成。當這些血竇因某種原因發生異常變化時,就形成了所謂的“血管瘤”。肝血管瘤的病因目前還沒有完全明確,先天性血管竇發育異常可能是大多數肝血管瘤發生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大部分肝血管瘤發生在女性身上,故肝血管瘤的發生與女性激素也有一定關系。
肝血管瘤一般沒有明顯癥狀,僅表現為肝內占位性病變。不過,當瘤體較大時就會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產生推擠和壓迫。若壓迫胃和十二指腸,可出現消化道癥狀;壓迫肝臟,則引起肝功能異常;部分會向上壓迫肺部,導致頑固性咳嗽,這種情況容易被誤診為肺部疾病。尤其當較大的肝血管瘤受外力碰撞時,可破裂出血;另有巨大血管瘤可自行破裂,發生腹腔大出血,威脅生命。
瘤體增大時應加以重視
陳凱主任介紹,絕大多數肝血管瘤不需要治療,但復查不可少。每半年到一年復查一次肝臟B超就可以了。當有下列異常情況時,則需要盡早治療:有肝炎史,瘤體較小,無法與小肝癌相鑒別;瘤體較大(直徑大于5厘米)、發展速度快、已導致明顯不適(如腹脹、腹痛)或肝功能受損;巨大肝血管瘤影響肝功能,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和低纖維蛋白原血癥;長在肝臟表面,與膈肌、腹壁粘連,有高度出血風險的。
肝血管瘤通過藥物治療幾乎無效,傳統的方法是外科手術,但肝臟手術風險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對身體創傷比較大。近年來,肝血管瘤的介入微創治療已成為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介入微創手術就是在股動脈用針穿一個米粒大小的口子,然后通過它操作一根導管至肝血管瘤的供血動脈,通過導管往肝血管瘤注藥的同時把血管瘤供血血管栓塞,使肝血管瘤的異常血竇血栓形成機化,從而瘤體縮小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風險低、創傷小、對肝功能影響小、住院天數短等特點。(記者李楊 通訊員史秀紅)